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银行“补血”首选次级债 发行难度小市场影响弱

2011年05月23日 11:37 来源:国际商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近日,中国银行不超过320亿元的固息次级债正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而农行、浦发、华夏、兴业等银行也陆续推出发行次级债方案。今年,次级债成为银行较为普遍采用的资本补充方式。

  分析人士认为,银行发行次级债难度较小,在核心资本相对充足的情况下可以有效补充银行附属资本,提高银行抗风险能力,而且对资本市场影响有限。

  资产扩张迅速银行资本补充愿望迫切

  近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扩张迅猛。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3月末,我国商业银行实现净利润2635亿元,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合计本外币资产总额约101.2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9%。其中,大型商业银行资产总额49.8万亿元,增长13.8%。

  建行研究部高级经理赵庆明认为,商业银行总资产这几年增长迅速,不少银行成长率超过40%,资本消耗巨大,资本充足率较难跟上监管要求。

  一季报显示,截至3月31日,中行资本充足率为12.38%,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96%,分别较上年末下降0.2个和0.13个百分点。

  中行5月17日至19日公开发行期限15年不超过320亿元的固息次级债以补充资本。中行表示,此次发债所募资金将用于补充中行附属资本,改善资本结构,以进一步增强资本实力,提高抗风险能力。

  据国泰君安银行分析师伍永刚测算,此次中行发行的次级债,能够提高该行资本充足率0.48个百分点。

  其实,需要补充资本的不止中行一家。据银监会统计,今年一季度,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1.8%,比2010年末下降0.4个百分点。其中,农行一季度资本充足率为11.4%,未达到银监会11.5%的监管要求,一些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也明显下滑,补充资本迫在眉睫。

  次级债发行难度较小对资本市场影响有限

  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鉴于我国的社会融资主要靠银行信贷来支撑,未来银行信贷投放还将造成资本消耗,再加上监管要求的提高,银行未来补充资本形势严峻,附属资本补充也提上多家银行融资日程。

  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副经理宗良认为,银行资本补充的需求,一部分可以通过自身利润留存来实现,另一部分则要通过市场融资。经历了去年大规模的股权融资,大部分商业银行的核心资本基本充足,未来融资会倾向于选择对市场影响较小的方式。

  赵庆明表示,“次级债是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多面向机构类投资者,因此对资本市场影响有限。”“目前中行资本充足率满足监管层要求,但中行自身出于业务发展需要,通过发行次级债来补充附属资本。”宗良表示,利用附属资本,银行可以通过财务杠杆,支撑各项业务快速发展,提高资本回报率,附属资本补充对银行发展大有裨益。

  记者了解到,目前各家银行次级债在银行总资本中占比较小,远低于银监会2%的监管要求,还有较大的增长空间。

  此外,宗良表示,与其他附属资本补充工具相比,发行次级债券审批难度小、发行程序简单、发行周期短,因此银行多愿选择发行次级债。

  调整财务结构银行应对监管趋严

  今年,工、农、中、建四大行高管均明确表示,在监管要求趋严的背景下,大行也会面临资本充足率压力。近年内四大行没有向资本市场进行股权融资的计划,但不排除采取其他方式融资。此番次级债融资便是四大行调整财务结构,应对监管要求的措施之一。

  农业银行行长张云此前表示,农行今明两年虽没有在股市融资的计划,但会以发行次级债的方式来补充一部分资本金,改善财务结构。“农行目前次级债占比相对较低,所以用次级债来补充资本金比较合理。”

  银监会公布的监管新规提出,正常条件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11.5%和10.5%,其中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比过去提高了0.5%,不少中小银行选择次级债以补充资本。

  民生银行已于今年3月发行100亿元的次级债,南京银行也在3月宣布拟发行不超过核心资本30%,即最多不超过60亿元的次级债;深发展此前公告将在2010年至2012年间选择合适时机发行次级债,并考虑发行混合资本债券、可转换债券等方式充实附属资本。近期,上海银行和广发行也公布次级债融资计划,分别拟发不超过50亿元和30亿元。

  据申银万国研究报告统计,截至2010年12月,我国商业银行次级债存量6296亿元,共计116只。当前次级债到期(行权期限)主要集中在2013年~2015年及2019年以后。

  赵庆明表示,在有效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同时,利用发行次级债补充附属资本,还有利于提高银行资本利润率。“在次级债年利率只有3%至6%、成本较低的情况下,如果银行能够用足附属资本,不会摊薄资本利润率。”(作者:吴雨 苏雪燕)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慧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