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融资狂潮再次来临。今年初至今,已经有160家公司发布了增发预案,预计募集资金4091亿元,是去年同期(836亿元)的近5倍,接近去年全年增发预案中募集资金总额4931亿元。
上市公司今年再融资规模急剧扩大,主要归因于货币政策紧缩,连续加息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致使上市公司通过银行贷款难度加大、成本抬高。据一家制造业上市公司负责人透露,今年随着贷款利率提高,公司一季度的财务费用增加了1000万元。这对于一个年净利润不到1亿元的公司来说,是极大的负担。因而,上市公司希望通过资本市场获得低成本资金也就在情理之中。
在制造企业寻求增发缓解“资金渴”的同时,银行也在延续去年以来的再融资潮。据统计,今年以来上市银行已公布的定向增发、配股、次级债、可转债等方式补充资本金的再融资额度近4000亿元。市场人士预计,算上城商行IPO计划,银行今年再融资规模有望达到5000亿元。
今年年初,有投资者担心,在宏观政策紧缩的背景下,预期中的再融资潮流将成为股市下行的主要推动力。现实正在验证这种预测,扑面而来的再融资潮的负面影响正在显现。5月23日,沪深股指跌破年线。分析认为,4月以来,政策超调猜测与紧缩滞后效应相叠加,导致经济减速预期越来越浓烈,市场处于低位僵持状态,悲观情绪需要释放,5月汇丰PMI初值下降、国际板预期等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几根稻草”。
不可否认的是,银监会上周末起草的《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这是最后几根稻草中分量最重的一根。新的《商业银行杠杆率管理办法》意味着对商业银行的四大监管标准,即资本充足率、拨备率、杠杆率、流动性的实施细则开始逐步“落地”。而为了满足监管要求,商业银行可能采取再融资等手段。
如果任由再融资潮泛滥,势必对本来就弱势的股市形成巨大的压力。管理层是否因此出手调节还难以预测,但这并不是没有先例。2008年,中国平安推出千亿再融资计划,考虑到该融资规模对资本市场的负面影响巨大,在监管层的介入下,该融资计划未能成行。而在2009年末,监管层对再融资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偿还银行贷款等用途做出限制,导致10多家公司纷纷调整方案,取消了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银行贷款项目,募集资金额度大为缩水。
目前,对再融资监管收紧的迹象正在显现。日前,金发科技等多家公司公告,将部分用于募投项目的先期投入资金剔除出募集资金范围。此前,监管层虽然强调在融资方案通过董事会审批之前投入的资金不能纳入募集资金范畴。实际运作中,此规定并未严格执行。分析人士认为,这或许反映了监管部门对再融资规模审核趋严。(记者 李少林)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