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中国又是有着资源和能源瓶颈的国家,无法对冲资源和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中国制造的价格虽然可以通过压制劳工的报酬和牺牲环境的代价而缓慢上涨,但产能的扩张却推动着油价和资源价格飙升。而美国本身是最大的石油消费国,油价事实上构成了物价通胀的核心。
尽管中国在供给通缩的角色上做得很好,但黄金模式终究还是遇到了绕不过去的坎儿:油价受不了。2004年1月-2006年7月,油价从每桶30美元飙升至75美元,涨幅达到了150%,触发了美联储随后的17次加息,以后就是2007年次贷泡沫破裂。危机是对以上模式的最后的总结。
虽然全球经济受到金融海啸的短暂冲击,成本一度大幅下降,但在全球央行输出的海量通货下,很快价格复原并超出,说明这个模式已经很难再续了,其中的中国已经不堪重负,无法再为全球补贴价格了。2003年中国先失去的是廉价资源,中国的能源和资源无法应付出口需求和政府的大规模投资,而成为了国际大宗原料市场的超级买家。2007年起中国劳动成本优势渐失去,不少新兴国家劳动力比中国便宜。2010年起,廉价土地优势亦失去了。今天浸泡在洼地之中的每一项人民币资产都能轻易地捏出大把的水分。
今天的新兴国家对于通胀和泡沫所累积的危机势能近乎迟钝,政策迟缓而绥靖,受到旧的利益格局的强烈牵引,旧的模式惯性很强。这些国家未来的宏观稳定越来越悬系在外部条件的变化(具体讲主要是美国经济和政策的变化)上。这是一种危险的状态。
而外部条件的改变,或也是由中国自身所触发。
高通胀的压力迫使中国不得不致力于提高出口价格。这种战略很有可能被世界所接受。因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没有发达的基础设施来取代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中国可以实现价格提升。
尽管地方政府会抗拒提价策略,因为这可能会导致生产转移到中国其他地方。但是他们现在负债缠身,地方政府补贴出口生产的空间越来越小。
中国角色的转换(从通缩输出者转变为通胀的最终输出者),最终将成为美联储加息的“蝴蝶的翅膀”。
新的一轮危机说快也快。但中国的机会掌握在自己手里。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