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媒体报道说,2003年至2010年底央行对冲外汇占款成本累计规模为10830.6亿元。同一时期,央行的外汇储备增加了25609亿美元。
由于外汇不能在国内流通使用,加之人民币还会持续升值,央行必然成为外汇的接盘者,这既有制度设计的缺陷,更有现实的无奈――央行天然具有“政府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发行的银行”三大职能,决定了其对金融市场有几乎无限的责任。
央行有大量的对冲成本支出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但此次媒体公布的数字仍然让人吃惊,央行似乎在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地做了很多年的雷锋;由于接盘外汇,需要兑付更多的人民币进入流通;流通的人民币泛滥,被迫发行票据对冲和提高存款准备金而收紧流通中的人民币;将流通中的人民币吸纳到央行需要支付利息。央行的资产收益远远不能覆盖上万亿元的对冲成本,财政没有也无力承担这些亏损,超发货币就成为惟一的选择。
讨论是否需要由央行来管理和经营外汇储备是一个伪问题,现行的机制下,3万亿的外汇储备对应着20万亿的人民币,除了央行,没有那个部门能拿出如此天量的资金进行结售汇;法律授予央行以管理外汇储备的权利,换句话来说,央行是惟一具备法律资格疏通本外币流通的责任人。
央行的现实问题是:它需不需要做活“雷锋”?“雷锋”的义举让哪些经济层面受益?
央行本可以避免成为活“雷锋”。从媒体报道情况看,10830.6亿的对冲成本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理顺“两率”关系而引发的,这“两率”的一率是汇率,人民币汇率渐进、可控性升值宛如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在享尽企业出口大幅增长、促进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红利后,诸如在缓慢升值的预期下境外资金加快向境内流入、人民币急速投放、企业在错误的市场信号下转型困难等负面作用日益显露,目前央行的存款准备率创历史新高,巨额对冲成本也昭示着当前模式的不可持续。汇率没有快速升值到位,其受益方是出口企业、境外机构和财政收入井喷式增长的各级政府,受损方是不得不面临通胀之忧的普通民众和不堪高额对冲成本之负的央行。
另一率则是利率,当前的通胀压力日益加大,居民感觉票子发了毛,持有的人民币资产“实际利率”是负数。这种实际负利率状态导致居民追高房价,银行贷款、企业资金需求不减,流通中的货币始终无法关进笼子,央行只有亲自出面,采取对冲手段吸纳宽裕的资金。如果加息,企业的融资成本将进一步加大,银行的利差空间进一步减少,贷款冲动减弱。利率市场化调节的是居民、银行、企业等之间的利益,提高的居民存款利息由银行和企业分担和消化,央行无须大包大揽,对冲成本支出就会减少。
央行能够成为雷锋折射了央行话语权日渐式微,货币政策独立性趋于弱化。没有雷锋的日子,央行勇于担责。但当活雷锋的日子还需要多久?(作者系资深外汇研究人士,从事金融业近20年。 文/汤亚健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