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离岸人民币业务成"抢手货" 拉动香港金融产业链

2011年05月27日 09:2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伦敦纽约新加坡等多个国际金融中心表示浓厚兴趣

  人民币离岸中心为何受宠

  5月25日,中国银行(香港)举行年度股东大会。香港股东代表向总裁和广北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香港人民币离岸业务的。

  关心人民币的,不止是香港股民。除了已经在发展人民币离岸中心路上占得先机的香港,近来,新加坡、伦敦、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都对发展人民币离岸中心表现出浓厚兴趣。

  人民币离岸业务拉动香港金融产业链

  发展人民币离岸业务,会给带来什么好处呢?从下面两个例子,我们就可以找到答案。

  目前,香港的银行间离岸人民币外汇交易(CNH)市场,每天的交易量已经达到10-15亿美元。传统上,新加坡是亚洲的外汇交易中心,而香港的优势在于股票市场。通过人民币外汇交易,香港在外汇市场上与新加坡拉近了距离。

  再以香港市场比较活跃的人民币债券发行业务为例,企业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需要香港的律师行制作文件,需要香港的银行承销,需要香港的媒体和广告公司宣传,一个债券发行业务,拉动了一整条金融服务和专业服务产业链。中银香港也表示,目前人民币已经带来正面盈利贡献,随着业务发展,相关盈利还会扩大。

  受益于发展离岸人民币中心的同时,作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实验田,香港也在回报内地。香港金管局风险为本的监管,有利于人民币循序渐进地稳步推进国际化。比如去年底,香港金管局推出指引,要求金融机构要把人民币风险敞口控制在人民币资产负债的10%以下。一些企图炒作人民币的机构,因为没有人民币存款而受到限制,这就避免了离岸市场上完全自由兑换的人民币被人为恶意炒作,进而影响内地人民币汇率。

  瞄准未来,离岸人民币业务成“抢手货”

  伦敦、纽约、新加坡等金融中心,为何要争取在人民币业务中分一杯羹?

  中银香港研究部门的一位负责人分析,原来在美元为主的全球金融市场,各金融中心的分工相对稳定,但业务增长速度很低。金融海啸发生后,国际金融环境产生变化,一些大交易所在合并,优胜劣汰加剧,而人民币是一个高增长的业务,一旦争取到人民币离岸中心,将在未来竞争和金融危机后的整合潮中占据优势。

  上述人士举例说,假如伦敦能成为人民币离岸中心,其在欧洲相对于法兰克福就会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在亚洲,新加坡一直是香港发展国际金融中心的有力竞争对手,它在外汇业务和衍生产品方面有优势,而且,新加坡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关系更加紧密,有发展为区域性人民币离岸中心的潜力。

  香港的优势在于股票市场,以及与内地紧密的贸易联系。3月份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量中,内地与香港的贸易超过70%,与新加坡只有6%。如果看累计数字,香港的优势更明显。

  此外,在发展人民币离岸中心上,香港已经占据先发优势。据香港金管局统计,经过香港处理的人民币贸易结算总量今年第一季度已经达到3108亿元,而2010年全年为3692亿元。按照汇丰银行最新报告预计,在未来2到4年内,内地与新兴市场间的贸易总额中,将有超过一半以人民币结算。截至3月底,香港的人民币存款已经超过4500亿元。各项人民币业务虽然总量尚小,但以其发展速度,未来必然会占据重要的市场地位。

  和广北说,香港人民币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是中银香港的重要战略发展方向,未来将全力推动人民币业务发展。

  离岸市场上人民币的来龙与去脉(链接)

  什么是人民币离岸中心?顾名思义,离岸,是指到了货币发行主体境外。中心,则指交易的集散地。人民币是如何“离岸远航”的呢?这要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说起。以前,跨境贸易的结算主要用美元,现在在一定范围内,已经可以使用人民币。

  在中银香港的客户中,有一家从国外进口石化产品的企业。从海外采购原材料时,这家企业把人民币打到香港,由在香港的分公司通过离岸人民币外汇交易市场兑换为美元,然后再汇往国外。这样,人民币沉淀在香港,“离岸”了。

  这部分人民币又去哪里了呢?一部分通过内地企业的出口回流内地。比如,香港有从内地购买货物然后转口销往欧美的进口商,它们收到美元后,在香港购买人民币,再直接以人民币向内地支付货款。支付人民币给了进口商更大的议价权,又消除了内地出口商的汇率波动风险,出口商也乐于接受。

  至此,这部分人民币的“出境游”顺利结束,回到境内。这一过程本来要依赖美元,现在可以完全由人民币完成。本报记者 尹世昌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