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党9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越来越多的河北群众开始热衷于红色旅游。位于石家庄市的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旧址“小灰楼”吸引了不少游客探访,他们到这里来寻根人民币诞生,了解中国的金融史、货币史。
“小灰楼”坐落在石家庄市中华北大街55号(原中华北大街11号),目前已被改建为中国人民银行成立旧址纪念馆、河北钱币博物馆。走进院子,迎面是董必武和中国人民银行首任行长南汉宸的全身铜质雕像。楼体正中为三层灰瓦铺顶的门楼,楼门两侧为二层楼体。青灰色的墙砖、古式的墙灯、黑色的围栏、围栏上装饰着古钱币和中国人民银行行徽。徜徉其间,感到既崭新又古朴,既庄重又典雅。
“小灰楼”墙体上的碑文记载着如下字样:中华民国二十九年十一月一日开工三十年九月三十日竣工,建设总署。“‘小灰楼’刚建成时是日伪华北建设总署和石门河曲工程处的办公楼。解放后移交给当地驻军,改革开放后曾被出租,楼内外的建筑格局曾一度遭到破坏。后经多方努力,最终于2008年6月由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开始对其修缮。”中国人民银行旧址纪念馆宣传科王璟说,“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和人民币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据介绍,解放前,由于敌人的分割包围,严密封锁,各个根据地的财政经济以及货币金融工作都是相互独立分散管理的,货币一直实行“统一领导,分散发行”的方针,各根据地的货币仅限于在本解放区流通,各解放区货币兑换比价也不固定,这些因素直接制约了解放区的经济发展和贸易往来。为此,1947年3月25日,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五大战略区财经要员齐集现在的河北武安县召开华北财经会议。为统一思想,中央派遣董必武前往指导会议。
“他们走到山西省五台县的时候,携带的干粮吃完了,通讯员就去旁边小店买烧饼。可说了半天小店只收晋察冀边区银行发行的货币,不收陕甘宁边区银行发行的货币。无奈之下,只能用带的新布料给孩子换了俩烧饼充饥。”中国人民银行旧址纪念馆宣传科王璟说,“这件事对董必武的触动很大,使他更深切感受到统一货币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经过讨论研究,1947年8月1日,董必武向中央上报了《华北财经办事处组织规程》,其中明确提出“筹建中央财政及银行”。8月16日,中央复电批准了这一规程。晋察冀边区银行副经理何松亭与南汉宸商量后,建议统一的银行名称为“中国人民银行”。10月2日,董必武特此致电中央,随后,华北财经办事处决定成立“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1948年年初,南汉宸前往西柏坡请董必武为第一套人民币票版题写行名,董必武写下了“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大字。
“第一套人民币是由晋察冀边区印刷局的设计师王益久和沈乃镛设计的,于1948年12月1日发行,到1955年5月10日停止流通,按面额分为12种,按版别分为62种。”中国人民银行旧址纪念馆工作人员说。据介绍,当绘有毛泽东头像的第一套人民币设计票版报请中央审查时,被毛泽东婉言谢绝,他说:“票子是政府发行的,不是党发行的,现在我是党主席,而不是政府主席,因此,票子上不能印我的像。”于是,董必武又组织人员重新设计,提出将人民币主图主景改为“反映解放区工农业生产情景”的要求。
1948年8月2日,5个品种,7种版别的人民币设计样稿获得审批,并发往各印制局制版印刷。1948年11月22日,董必武签发了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统一货币的训令。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南汉宸为第一任总经理,办公地点就设在石家庄市中华北大街11号原华北银行所在的小灰楼。同日,中国人民银行钞票开始发行,在石家庄市和平山县先后发行了面额为10元、50元的人民银行新币。中国人民银行的成立和第一套人民币的发行,标志着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极端混乱的货币、金融制度的灭亡和新中国统一的、独立自主的、基本稳定的社会主义货币信用体系的确立。
如今的“小灰楼”系统完整地展现了中国人民银行和人民币诞生的这段历史。这座普通的青灰色小楼,静静地矗立了半个多世纪,好似一位世纪老人,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过往。(记者王清颖、范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