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表现良莠不齐 银行系QDII投资有道

2011年06月03日 09:17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众多Q D II产品“血本无归”,而根据研究机构普益财富的数据,自2010年以来,Q D II表现有明显好转,但良莠不齐。如今年前4个月,渣打银行的“富兰克林互惠欧洲基金”“贝莱德新兴欧洲基金”“贝莱德欧洲基金”“施罗德环球基金系列-环球能源”等都有不俗表现,而花旗银行的“百达基金-精选品牌(欧元)”等同期限内跌幅则在20%以上。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进行海外资产配置,如何规避国际市场风险,如何选择QDII产品显得尤为重要。

  银行系QDII产品表现欠佳

  尽管银行系Q D II依然是Q D II产品市场的主流,但今年基金系Q D II发行数量猛增,券商系Q D II也加入了分食市场的行列。在欧美股市持续下滑和国内汇率市场持续波动的背景下,银行系Q D II产品表现欠佳。据普益财富的统计,5月21日 至27日 这 一 周 内 ,仅16%的 银 行 系Q D II理财产品净值上升,所有Q D II产品平均净值增长率为-0 .89%。其中,东亚银行的“基金宝2 .3施罗德金属基金人民币款”产品净值上涨2.33%,成为周涨幅最大的产品;而周跌幅最大的则是招商银行的“邓普顿亚洲增长基金链接”产品,其净值下降3.36%。

  据统计,截至5月27日,正在运行的250款Q D II理财产品中,累计收益率为正的理财产品有151款。从银行性质看,中资银行正在运行的28款Q D II理财产品中,有10款产品的累计收益率为正,其余产品累计亏损幅度均未超过50%;外资银行正在运行的222款Q D II理财产品中,有141款产品的累计收益率为正,其余产品累计亏损均未过半。

  从运行期限看,运行期在6个月至2年的Q D II理财产品有52款,自运行以来的平均累计收益率为13 .03%。而运行期在2年以上的Q D II理财产品共198款,自运行以来的平均累计收益率为2.26%。分析人士认为,银行系Q D II因投资标的面向汇率、利率、股票、商品等,非常复杂,投资者需要谨慎筛选,同时注意发行机构的海外投资能力。

  农产品的结构性QDII或具投资价值

  在风险控制方面,普益财富研究员范杰建议投资者采用组合投资方式,实现资产保值。通常情况下,资金投向为固定收益类产品(如投资于债券与货币市场、货币型基金)的Q D II风险会相对较低,而其收益也较低。

  除投资方向外,投资者还应关注产品发行银行以及产品投资顾问(相应基金公司)的投资能力,特别是在相应投资领域的Q D II产品的历史表现。范杰建议:“如投资于开放式Q D II,在投资之后,投资者还应密切关注产品净值的变动,以便能及时赎回。”

  事实上,目前绝大多数结构性Q D II的挂钩对象均为海外金融产品或者指数。据普益财富预测,贵金属将在下半年面临较大调整,因此投资者应该规避单边看多贵金属的结构性Q D II;新兴国家通胀仍未得到遏制,紧缩的货币政策有可能使经济增速放缓,投资者也应警惕挂钩这些市场股票、基金的Q D II。此外,由于今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将下降,因此农产品的结构性Q D II或许具有较好的投资价值。

  币种兑换需区别对待

  就当前情况而言,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已接近尾声,货币政策有收紧的迹象,这或使得美元摆脱下跌趋势;而欧债危机迟迟没有解决,欧元前期因美元疲软而走强,在未来几个月可能面临一定幅度的调整。另外,市场普遍预计,中国将在6月份再次扩大汇率波动幅度。因此,已有众多投资者开始考虑将持有的外币头寸转换为人民币或其他外币再行投资。

  “事实上,对于确定的弱势货币,投资者应该在做好流动性规划的前提下,适当兑换,而兑换币种更应谨慎。”范杰认为,今年以来,人民币只有兑美元、港元、日元是升值的,而兑英镑、欧元甚至卢布普遍贬值。可见,将英镑、欧元兑换为人民币投资,并没有规避掉汇率风险,如果投资者有外币支付需求,甚至会加大汇率风险。

  从去年6月开始的本轮人民币升值过程中,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幅度远远小于许多新兴市场货币(如一些新兴欧洲国家货币、东南亚货币等)对美元的升幅。这意味着,投资投向这些市场的Q D II产品可能分享到该地区货币升值的收益。“投资Q D II基金产品有可能分享到更多其他国家货币升值带来的收益。事实上,一些Q D II产品的表现也印证了这一点,比如渣打银行的贝莱德新兴欧洲基金。”范杰进一步表示。(记者 张莫 实习记者 蔡颖)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