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银联建无卡支付交易平台 担保方式有创新

2011年06月09日 09:15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银联建无卡支付交易平台担保方式有创新
中国银联董事长苏宁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发放后,支付市场已现肉搏战。昨天,中国银联正式推出银联在线支付和互联网手机支付,全面发力非传统支付领域,并提出了与传统担保交易不同的预授权担保交易,避免了用户利息损失和资金挪用风险。

  银联版“快捷支付”

  “中国银联将建成开放式的无卡交易虚拟平台。”中国银联总裁许罗德提出银联的目标。

  此次银联推出的互联网交易平台的主要功能涉及网上缴费、慈善捐款、商旅预订、信用卡还款、境内外网上购物等。用户通过网络、手机方式订购商品和缴费,无需刷卡,只需提供卡号和相关认证信息就可完成支付。

  具体操作上,除可以使用银行网银支付外,还可通过银联网上银行卡交易转接平台进行普通支付(需输入卡号和密码)、认证支付(需输入银行卡认证信息)、快捷支付(需注册用户并关联银行卡)和储值卡支付。

  目前,银联已与157家银行签署相关业务协议,并已有60多家银行接入无卡支付服务平台。预计到今年底,200多家银联境内外成员机构将陆续实现接入。

  此前,支付宝已开发了无需网银的快捷支付。截至5月31日,支付宝快捷支付已完成签约银行总数达108家,其中合作已上线的银行达83家,已完成签约等待开发上线的合作银行有25家。

  担保交易“不提前划款”

  记者注意到,银联在线用户在网上支付时,无需开通网银即可支付,货到付款时无需提前向第三方账户划款,交易资金在个人银行账户内冻结,由银行完成预授权担保,避免了用户利息损失和资金挪用风险。

  这与目前普遍的担保方式不一样。目前的网上购物的普遍担保方式是,购买付款后,钱不直接进入卖家,而是直接进入第三方支付机构的账户,等待买家确认收货并满意后再确认付款,此时该笔款项将由第三方支付机构转入卖家账户,完成交易。这种担保方式引发的一个问题是,资金呆在第三方支付机构账户中形成了沉淀资金,这笔资金利息归谁,是否安全,这也是第三方支付机构最受诟病的问题。

  易观国际分析师张萌表示,银联模式相当于两个银行账户的资金流转,安全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对用户的吸引力还有待观察,如果小额支付,用户更看重的是使用的便捷性,不会太过考虑利息问题,主要看用户体验是否能够吸引用户。但对大额支付来说,这种担保模式很有竞争力。

  @高楼壁虎:无卡/快捷支付快评:1.无卡支付成为行业标配,无卡时代拉开序幕。⒉整个行业新的支付产品多数会基于无卡通道开展。⒊对互联网支付推动大,网银比例将大大降低。⒋对手机远程支付是重大利好。4.支付行业去“银行中心化”时代开始,对银行网络收单功能影响大,有可能会进一步失去控制权,成为唯一的输家。

  @曾昭智:无卡支付是个里程碑,对UP(银联)来说,进可直接作为市场竞争利器,做好用户体验是关键;退可成为其他第三方的转接通道,虽是老领域了,风险控制和服务是关键。摘自新浪微博

  - 热点

  春运网购买火车票或暂不能成行

  本报讯 (记者苏曼丽)中国银联董事长苏宁昨天表示,银联在线支付平台已与铁路网上售票电子支付系统对接,双方系统已调通,正在和铁道部商量具体方式和时间,选择合适的时机运行。

  苏宁表示,不希望网上购买火车票引起在窗口排队买票的乘客抱怨:“在家待着就能轻轻松松买到火车票,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这意味着春运期间网上购买火车票可能暂不能成行。

  对于推出时间,他透露,网上购买火车票暂不涉及高峰期。票源仍在铁道部,银联只是一个支付平台。

  据媒体报道,铁道部部长盛光祖曾明确表示,6月底,京沪高铁率先实行网络售票。随着铁路信息服务系统的逐步建成,今年底全国铁路将全面推广网络售票。

  - 相关

  手机支付标准尚未确定

  本报讯 (记者苏曼丽)昨日,银联还推出互联网手机支付“无卡支付”式在手机终端的应用。用户通过安装在手机上的客户端,注册并关联银行卡,即可随时随地、轻松完成“银联手机支付”平台所支持的各项业务。

  “手机支付标准正由央行牵头制定,但还未给我们明确信息。”针对手机支付标准已经确定为银联标准的说法,中国银联董事长苏宁表示。

  在移动支付江湖上,一直存在着两派之说。一派是银联掌舵的13.56MHz标准,国内大多数非接触刷卡使用的频率都是银联的13.56MHz,该频率也是金融机构唯一认可的可进行非接触金融支付的频率。另一派是移动主导的2.4GHz标准。

  在手机运营商中,联通和电信一早就选择了银联的标准。中移动则一直坚持自主研发其2.4GHz标准。(记者苏曼丽)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