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14日决定,从2011年6月20日起,再度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简称存准率)0.5个百分点。
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今年以来存款准备金率一直保持着“一月一调”的提升节奏。在过去五个月里,央行先后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自去年以来央行更是先后十二次上调准备金率。此次上调之后,大中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到了21.5%的高位。
旨在控制物价上涨
据估算,此次上调后,可一次性冻结银行资金3700亿元。分析人士认为,此举意在进一步回笼市场的流动性,控制物价上涨的货币因素,缓解居高不下的通胀压力。
“5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涨幅达到5.5%,创下近三年来新高,物价走高的背后是由于前期超常规的货币信贷投放,因此通过准备金率的继续上调,可回笼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从而更好地控制住物价上涨的货币因素。”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说。
“5月数据表明通胀压力仍然较大,应考虑调整存款利率。”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李稻葵则认为,5月的数据和最近“家里领导”报告的菜、肉、油价上升情况趋势相同,通胀压力还是较大。同时流动性有所收紧,贷款利率上浮较大,经济增速放缓。“个人观点是政策重点是考虑提高存款利率,调节通胀预期,防止负利率对物价的二轮打击。”
未来仍有可能加息
市场在前两个节假日的加息预期均未实现,民族证券陈伟认为,5月货币和信贷表明两者增速都已处于平稳下滑,近期主要由食品价格推动的CPI创新高,央行近期未必需要加息,当前紧缩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也将随着实体经济的放缓而逐渐趋缓。招商证券分析师罗毅也认为,准备金率上调0.5%基本上把6月加息的可能否定了。
不过,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则表示,目前存准率已提至21.5%,若上限为23%,则到9月份就将用尽。9月后若外汇占款继续增加,则只能通过大规模发央票来对冲流动性,这就势必要提高招标利率,意味着被动加息。
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下半年,提高存款准备金的频率将会下降,加息手段会被更频繁地使用,利率可能会达到3.75%-4%。申银万国证券策略分析师钱启敏也认为,短期内升息仍有可能,时机估计是在6月底或7月初。中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表示,准备金率上调对加息有替代作用,收紧流动性后市场利率就会攀升,预计未来还有加息的可能性。
银根收紧还有空间
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到什么地步是天花板?经济学家韩志国预计,今年年底前存款准备金要达到23%,利率要达到4%,也就是说要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3次,加息3次。
五月份的进出口数据表明,中国的经济有放缓的迹象,是否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不良影响?有经济学家对此表示担忧。
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认为,近期紧缩的货币政策无法松动,这对中小企业和市场将产生很大负面影响。中国建设银行高级经济师孙兆东表示,过高的存款准备金率,会造成金融资源的浪费。
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贺强认为,据目前经济运行情况显示,许多经济指标已经下滑,中国经济已经有进入滞涨的迹象。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则认为,上调存准率不是为了控制信贷,而是针对银行系统的整体流动性。央行选择这一数量型工具“是因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关新闻
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控制银行贷款总量
个人房贷门槛可能提高
深圳特区报讯 (记者 谭德波)央行昨日宣布,自6月20日期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业内人士表示,每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都会直接影响到个人房贷审批,本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临近银行年中相关指标考察时点,可能将进一步提高房贷门槛。相关人士建议购房者,为尽快获得银行贷款,可适当考虑提高首付比例。
“新政策影响很明显,将直接作用于房贷。”昨日,深圳一家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目前距年中越来越近,银行面临年中存贷和限额“大考”,此时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无异于“火上浇油”。该人士表示,之前由于利率提高和严控审批,不少银行的住房贷款量明显下降,新存款准备金率实施后,个人房贷部门肯定要进一步抬高门槛。他预计,一些银行可能采取“以价补量”的方式,进一步提高房贷利率,目前有银行已将首套房贷利率提高至10%。如政策进一步收紧,利率还可能进一步提高。
深圳一些房产中介也开始担忧。新闻路一房产中介昨日表示,央行多次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替代加息,这样直接影响了银行可贷资金。该中介透露,2011年以来,每次提存都会直接影响到房贷审批。目前,该中介已有十多位客户在等待银行放款,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之后,这些客户要贷款恐怕更难了。“银行从不给一个确切信息,只是说快了,到底什么时候下来,谁都没底。”
“房贷肯定不会变松,可以考虑提高首付比例。”业内人士建议,本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为年内第六次上调准备金,这使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升至21.5的高位,央行其实在向市场传递收紧政策仍将继续下去的信号。目前,虽然首套房首付比例仍为三成,银行其实非常希望购房者能主动提高首付比例,这样可能更容易通过银行贷款限额审查,也可能有利于银行提升贷款总量。(记者 林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