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理财师:盘算亿万富豪的“钱袋子”

2011年06月16日 11:26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进入6月,内蒙古亿万富商金利斌自焚事件尚未远离人们的视线,一份报告的出现,又将该地及毗邻的陕西榆林地区的亿万富豪们推到公众面前。近日,住建部联合高和投资发布的《中国民间资本投资调研报告》称,鄂尔多斯资产过亿的富豪人数超过7000人。该报告还指出,地处陕北的榆林市所辖神木县、府谷县人口仅为71万,“因煤而富”的亿万富豪却多达4000人;榆林市“因煤而富”的亿万富豪则超过了6000人。

  不过接连发生的富商自杀事件却让很多人不再一味艳羡那些有着巨额财富的群体。就在金利斌死后一个月时间内,浙江富商卢立强被人发现沉尸在台州灵湖,随后某上市公司董事长高庆昌也跳楼身亡。虽有媒体表示部分富商之死与心理压力过大有直接关系,但在人们眼中,亿万富商的钱袋子也会随时变为夺命索。

  在鄂尔多斯、榆林等亿万富豪聚集之地,富豪们的致富经历有着惊人般的相同:经济快速发展对资源产生巨大需求———煤炭等能源价格一路攀升———坐落于煤炭储藏带的城市最先受益———也许只需一夜,与煤炭沾边的人便坐拥上亿元财富。据当地人介绍,那些几乎“浮”于地表的煤块,最初只被当成垒墙的废物,近些年来,废物变宝,一个个“一夜暴富”的故事便在这里频繁上演。

  聚集着亿万富豪的城市发展也有着惊人相似,飞速增长的经济,热到极点的房地产市场以及异常繁荣且已处于半公开化的民间借贷市场。

  在鄂尔多斯,一份在政府网站公开的数据显示,该市民间借贷资金运作量在500亿元左右。还有周边地区的资金流入鄂尔多斯,包括宁夏、陕西、山西以及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呼和浩特、包头、巴彦淖尔、乌海等地。此外,在神木地区,业内人士曾估算当地民间借贷的规模是300亿元左右。不过,据知情人介绍,两地的实际民间借贷数额要远高于以上数字。

  由于民间借贷具有迅速造富的诱惑,因此其中也不乏富豪们的身影。非法集资金额高达7.4亿元使“石小红”这个名字在鄂尔多斯及榆林地区家喻户晓。据知情人介绍,即便石小红非法集资事件东窗事发,一些资金实力不俗的当地富豪依然准备为其注入资金,试图继续维系资金链的运转,避免更大损失。

  尝过暴富甜头会使上述两地大多数富豪们依然想要延续“一夜暴富”神话,而为了维持财富高速增长,将手中的财富再度投入典当行、地下钱庄,形成财富循环增长圈成为他们的上选,这也让他们的人生选择更像是在走钢丝:刺激、危险。

  如果说民间借贷有何特点,高息应该是人们最先想到的。高息直接决定民间借贷资金最终落脚点大多是暴利行业,如眼下的煤炭产业与房地产行业,由于煤炭产业准入门槛的提高导致资金更多流向后者。记者接触的一位富豪曾一口气在北京买下10套房屋。不过,随近期国家调控措施严厉,房地产投资之门也正在关闭,用于房地产投资的数百亿资金也会因此出现“淤积”。

  从目前来看,由于在“富豪聚集区”的富豪资金更多投向国家政策并不支持的领域,所以在暴富心理下易造成投资失误,此时富豪的钱袋子就会变成夺命索。

  如何为“淤积”的钱袋子疏淤?如何让富豪们乐于将淤积的财富投入国家支持的领域?“聚集区”的富豪们显然对房地产行业有着格外的偏爱。而在房地产行业中,与过热的商品房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保障性住房建设出现迟滞。

  作为今年我国房地产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保障性住房建设将要达到1000万套,需要资金过万亿元。这笔巨额资金除国家财政负担一部分外,至少8000亿元需要通过社会融资解决。这似乎为淤积的民间资本找到出路。

  从2009年开始,国家为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便屡次提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而近期,作为一线城市,北京市政府又一次重申,将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保障性住房等多个以往政府和国有投资占主导的领域,并争取实现民间投资比例达到全社会投资的六成。

  如从表面上看,保障性住房建设只能获得“薄利”,并不符合追求暴利的部分富豪需要,不过其所带来的附加利润十分可观,如在银行贷款收紧的时候,参与保障房建设,更容易获得银行授信及贷款,资金周转迅速;其次,还可以从政府获得土地、税收等多种优惠条件,因此保障性住房建设具有一定吸引力。

  由住建部策划的这份民间资金流向调查,它的目的或许并不是单纯统计某一个地区亿万富豪的数量。按住建部此前计划,今年1000万套保障性住房必须在10月底前全部开工。从部分城市今年以来保障房开工情况来看,成绩并不乐观,一些城市开工率不到三成。有专家表示,导致开工迟缓的主要原因是资金短缺。在政府财力有限、银行信贷收紧的背景下,民间资本将被寄予厚望。因此政府部门盘算亿万富豪的“钱袋子”,也并不奇怪。杨洋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