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的持续紧缩,使今年理财市场风向大变。在资金市场四处捉襟见肘的情况下,银行不惜提高理财产品收益率,以加大理财产品发行量,从而腾挪资金。这使得银行理财产品一举超越股票、债券两种基金,成为当前理财市场上风头最劲的品种。
银行理财收益走高
根据金融界“金融产品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截止到6月15日的最近一周内,有19家银行发行了理财产品,发行数量255只。不仅数量较上周增加23只,而且理财产品呈现明显的短期化倾向,6个月以内的就占了88%,1月以下的超短期品种也有增加的趋势。
其中,组合投资类理财产品和债券投资类产品发行数据最多,合计占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总量的86.66%。
分析认为,年中将至,到处都面临资金紧张的局面,银行也面临着各种监管指标的压力,不得不通过短期理财产品的发行腾挪资金。为了吸引投资者,银行不惜成本提高收益率。随着央行在年内第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市场上资金价值连日飙升,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也水涨船高。有数据显示,最近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已达5%-6%,北京银行最新发行的“超越”系列2款权益投资类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已达7%-7.5%的高利率。
基金发行日渐萎缩
在股市、债市两市低迷,偏股型基金走势不济、债券型基金乏善可陈的情况下,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反而一路上行,这让严重依赖银行发行渠道的基金面临挤压,新基金首发规模日渐萎缩。
统计显示,截至6月10日,今年以来87只新基金成立,平均单只基金募资额仅为17.56亿元。而5月发行的39只新基金,平均首募规模只有13.7亿元。
进入6月以来成立的新基金中,偏股型基金的首发规模大部分已不到10亿元,指数型基金更在5亿以下,只有一些固定收益类产品,或是低风险品种,仍能保持一定的发行规模。如上周五收官的南方保本基金,在距最后发行日还有两天的时候,发行规模已达45亿元,成为当前低迷的基金发行市场一抹难得的亮色。
货币利率攀升中找机会
业内分析认为,目前理财市场的这种形势,究其根本还是货币政策持续紧缩,带来流动性紧张、短期利率价格攀升。这种局面既不利于股市,也不利于债市,投资者要想让手中资金保值增值,还得在资金紧张上做文章。
上周二央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之后,周三、周四市场上资金价格连日飙升。周三银行间资金利率全线飙升,7天SHIBOR 利率大幅上涨了202.33个基点至6.1825%,当天最高水平一度触及到8%,周四7天期的拆借利率已达6.5494%的水平,14天期的拆借利率则已超过7%,达7.0381%。同时,3月期央票的发行利率跳升了8.17基点,达到2.9985%,结束了连续9周持平的局面。
诺安货币基金的基金经理张乐赛表示,3月期央票发行利率陡然上升,导致市场对加息的预期进一步增强。在加息预期的背景下,作为“现金管理工具”的货币基金将直接受益。
来自各大基金公司网站的公开信息显示,货币基金的收益率最近一段时间持续飙升。以诺安货币基金为例,截止到6月16日,该基金的七日年化收益率达到3.6590%,甚至高于3.25%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这已是该基金连续一个月的年化收益率超过3%。
理财专家认为,货币基金强调的是流动性管理,市场资金紧张时,资金利率高,此时参与资金拆借,就能获得较高收益。这是货币市场在股市风险较高、资金面紧张时显现出来的一种相对优势。深圳特区报记者 王欣
相关报道
高风险结构化产品再度热销
深圳特区报讯 复杂的产品设计,令人眼花缭乱的营销说明,有限的收益……在上一轮国际金融危机中,一些外资银行发行的结构类理财产品,曾经让国内投资者吃尽了苦头,一些产品因此草草收场。没想到,在最近这轮银行理财产品的热销过程中,这样的结构性产品竟然又再次出现。
根据金融界网站“金融产品研究中心”提供的资料,上周,外资银行共发行理财产品3只,均为汇丰银行发行、期限为2年的结构类理财产品,3只产品分别挂钩于三只在香港上市的银行股、一篮子环球能源股票和中华地区三只主要股指。其中,汇聚中华-两年期人民币一篮子指数挂钩结构性投资产品(到期95%本金保障)(IN9A63)挂钩的是恒生指数、恒生国企指数和台湾证交所加权股价指数,寄希望于参与大中华地区的经济增长。每季度为一个观察期,设定一个触发水平,如果挂钩股指的表现水平等于或高于触发水平,该产品在季末自动赎回,支付100%的本金,并支付可累计年化8%的收益率;否则,只能支付95%的本金。
这家研究中心的分析认为,这种类似于滚雪球的结构性产品在欧美几乎绝迹,产品设计过于复杂,投资者与银行之间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如果挂钩股指上涨很高,投资者也只能获得不超过8%的收益率,剩余的部分属于银行的投资收益;反之,挂钩股指下降,银行可以采取终止的方式规避风险,保证一定程度的本金。就是俗称的“银行吃鱼翅,客户喝米汤”。
专家提醒,在复杂的结构性产品面前,投资者宜认真了解产品特性,把握风险点,购买与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盈利期望值相符合的理财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