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存款准备金升至21.5% 高通胀下央行为何不加息

2011年06月21日 09:16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国家统计局于上周二公布,5月CPI涨幅达5.5%,创下34个月以来新高。央行于同日下午宣布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准备金率也调升至21.5%的高位。

  面对通胀,央行继续选择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而非加息,令市场费解。从去年至今,央行已“提准”12次,而加息仅4次。

  熟悉西方货币理论的人都知道:通胀应该主要依靠利率来进行市场化调节,而非存准率这样的数量工具。况且,当前准备金率已处于历史高位,央行继续上调带来的边际政策效应在逐步减弱,通胀则仍高居不下。

  周四央行公布的外汇占款数据似乎给市场一个充足的解释,数据显示:5月中国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达3764.14亿元人民币,环比上升21%。上调一次存准回收基础货币大约3800亿元,刚好对冲了新增的外汇占款。有分析认为,6月份热钱流入的大势短期内难改,同时公开市场到期的资金量约有6010亿元,预计存准仍有上调的可能性。

  不过,部分专家仍认为,面对当前的负利率,央行应该加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承惠指出,中国今年应再加息2-3次以控制通胀。张承惠认为,目前更应该加息,而并非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虽然加息会为经济带来热钱流入等风险,但比上调准备金率更能有效打击通胀。

  国家统计局原总经济师姚景源也表示,现在社会上资金比较紧张。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贷款难。与此同时,CPI到了5.5%,但现在一年期存款利率是3.25%,还是负利率,这种负利率的状态不利于整个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短时间的负利率是可以的,但是不能长时间的负利率,长时间的负利率回过头来之后还会进一步的推高物价,又会成为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不能够排除动用加息和利率这个政策手段。

  事实上,央行一再收紧资金供给,面对始终偏紧的资金环境,江浙地区已经有大批中小企业支持不住涌现倒闭潮,次次央行再调准备金无疑令借贷雪上加霜。通胀偏高,难免令市场担忧中央为压抑通胀,频频收紧的货币政策药效会否过猛,导致经济下半年硬着陆。

  有专家分析,通胀加剧,加息缓步,这与中国金融体系的负债结构有着莫大关系。金融危机过后,历经大规模信贷扩张和经济刺激计划,铁道部等国有部门、各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大型国企成为负债主体,而私营企业和个人的负债比率明显下降。低利率实际上是在向这些准国有部门输送利益。

  他指出,本轮通胀正将财富从个人和家庭转移至企业和国有部门,这是一个逆向再分配过程,从整体上中国再次倒向“国富民穷”。

  分析认为,中国人自古热衷存钱,老百姓成为主要的资金供给者;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是资金中介机构;金融危机后国有部门成为主要借款者。

  在这其中,借款者和中介机构都是国有背景,他们都拥有强大的游说能力和政策主导能力。反观资金供给者虽人数众多,但集合起来的声音却最弱。借款者希望低成本融资,中介机构不愿放弃既得利益,他们只能将成本转嫁给存款者,即便通胀上行,也会尽量要求压低名义利率。

  著名财经评论家叶檀指出,央行害怕加息,主要是为地方投融资平台与大型央企减负。根据央行报告,截至2010年年末,全国共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1万余家。其中,县级(含县级市)平台约占70%。平台贷款不到14.376万亿元。调查结果表明,国有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成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的供给主力,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具有期限长的特点,5年期以上的贷款比重超过50%。按照最粗略的估算,贷款利率上升25个基点,地方投融资平台利率成本上升3000亿元左右。一旦加息,这些部门将成为利率上升最大的受害者。

  汇丰中国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尖锐指出,“如果真的加息,我们准备好了吗?”在他看来,现在加息将对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和部分地区的房地产业产生极大打击。“现在加息,无异于将泡沫直接刺破。”

  中国通胀目前仍如狂奔的野马。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已创2008年以来的历史最高点。5月份生猪同比价格上涨了40.4%,对CPI的贡献将近20%。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兼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平日前表示,目前来看,猪肉价格的上升和蔬菜价格重新调头向上。一系列因素使得食品价格居高不下,尤其是非食品价格涨幅在加快,表明通胀开始从食品价格向非食品价格扩散,6月我国CPI再次创新高的可能性很大。

  市场预测,6月份CPI同比增幅将达到6.1%-6.4%,最可能值为6.3%。如果事实证实上述预测,当前负利率将会进一步加大,央行不可能不有所动作。(本报记者 徐思佳)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