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10万亿地方债:风险多大?如何应对?

2011年06月29日 15:00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据审计署披露,截至2010年底,全国省、市、县三级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约10万亿元。这其中蕴含着多大风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和应对?就这些焦点问题,记者采访了国内一些经济学家。

  现有债务风险有多大?

  审计发现,除54个县级政府外,全国三级地方政府均存在政府性债务,总数高达10万亿元,其中60%是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这当中蕴含着多大风险呢?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张承惠:这次的审计结果与我这几年对地方的调研情况是一致的,总体债务风险不大,但地方债务有结构性问题。未来的风险隐患主要是在财力较弱的市、县一级,如果体制性和机制性问题不解决,再加上偿债高峰和财政收入增速回落碰到一起,债务问题可能恶化。

  财政部科研所所长贾康:依据现在的审计结果,我们可以形成一个基本判断,公共部门的债务率总体上讲是在安全区。但是各地的债务负担和风险是不均匀的,局部出现了公共部门负债过量或管理问题,一旦某些因素触发,可能会产生局部危机。

  友诚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地方政府性债务80%左右是用于交通、文教卫生、农业环保等这些政府本来就应该投入的领域,社会回报很高。因此,在用我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与国外政府的债务风险相比时,就要注意这些不同,不能简单类比。但从结构看,目前地方政府债务确实存在着一定风险。一是50%债务来自中西部地区,这些地方政府财政偿还能力较差,完全靠自身财力还款很困难。二是80%债务为银行贷款,因而期限短、受利率变化影响较大。三是相当部分债务与融资平台有关,而融资平台的整顿和对房地产的调控会带来一定风险隐患。四是今明两年为地方债务偿债高峰期,未来几年压力也不小。当然,最大的风险就是上述所有因素的叠加风险。

  这笔钱怎么还?

  审计发现,2010年底,全国19.9%的市级和3.56%的县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债务率高于100%,部分地方政府出现偿债困难,有的只能通过举新债偿旧债。今明两年将出现债务偿还高峰期,这笔钱到底怎么还?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处理地方债务问题,不要只将目光集中在解决负债上,还应拓展到资产上。类似资产或贷款交易、资产证券化、甚至创造这些贷款的衍生品等,都应考虑试行。由于地方负债所形成的相当部分资产是优良的,甚至已经增值,短期就可以盘活几万亿元资产,同时也可丰富我国债券市场的品种结构,从而促进债券市场发展。

  汇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应当拿出一个可行的与时效性相配合的短、中、长期债务问题解决方案。短期内基本上可行的,就是地方政府用更透明的方式举债。对于从银行借的债务,为避免给银行造成大的系统风险,应予以延期。同时,让地方政府从债券市场上筹资,发行长期债券也等于在给债务延期。但长期来讲,还是要采取盘活资产、进行税制改革等最终解决方案。

  如何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

  审计发现,地方政府在债务管理上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如举债融资缺乏规范,债务收支未纳入预算管理,融资平台公司数量多、管理不规范,部分政府性债务资金未及时安排使用等。那么,如何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

  贾康:解决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根本上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除了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体制,我们别无选择。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分税制的框架,转移支付是无法规范的。只要这个制度框架搭好了,一般性转移支付将更客观、更科学。当然,专项转移支付也要控制归并,同时控制对地方配套的要求。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行为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直接发行地方债。既然地方政府举债已经客观存在,将来可以报国务院批准,给地方政府发债确定一个额度。地方政府发债除了同级人大监督以外,还可以增加市场投资者的监督,提高举债的透明度。发债要进行市场评级,形成对地方发债的成本约束机制。

  张承惠:必须强化地方政府的偿债责任。对于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需要规范,不仅要全口径,而且要全过程管理。当前非常紧迫的事情是要建立地方政府偿债能力评估监测机制和地方负债投资项目的监督机制,形成更为完善的政府负债管理体系。同时推进地方政府市政债试点工作,用市场化方式为地方政府开辟一个规范的新渠道。(记者张晓松 杨维汉 周英峰)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慧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