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银行高价“买”存款 100万存1天利息就有两三千

2011年07月03日 09:07 来源:中国广播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每年到6月底,7月初,也就是这个时候,在银行界都会广为流传这么一句话:“银行客户经理,现在不是在拜访客户,就是在去拜访客户的路上”——因为他们正面临着“拉存款”的压力。记者采访发现:为完成月末和上半年的阶段性考核,很多银行甚至不顾银监会的规定,打出各种理财产品吸引居民存款。

  100万存1天“利息”就有两三千

  100万存1天“利息”就有两三千,这么高的回报不是来自私人资金拆借,而是正规银行。厦门一家国有银行客户经理小郑这几天总算松了口气,六月底,他已经拉到了3000万元的存款,超额完成任务,而他的一些同事却因为没完成存款任务被扣了奖金:

  小郑:“我们原来是年底要充存款充的很累,这次就比以前年底还要更可怕。像我们行,普通职员一般要四十万,客户经理五百万。”

  小郑说,为了完成揽存任务,他把能找的关系都发动起来了。各银行客户经理都在使招数,办VIP卡、送礼物。6月末这几天,一些中小银行给存款给客户的“日息”甚至达到2‰、3‰:

  小郑:“一些小银行就开价,你存款来,给你多少钱,点很高,听他们说,最后一天,一百万到,有五千块钱,反正就外地也过来抢了。”

  做民间借贷中介的胡先生,证实了“日息”千分之二三的说法。因为就有银行人员找上门,请求他帮忙完成任务:“有好几拨,他们也就是跟我讲在六月底那几天,能不能把钱存到他们那里,给比较好的利息条件,还有说就是还可以给额外的一些奖励。”

  银行拉的存款越多 贷款越多 赚得越多

  银行业内人士分析,之所以会出现资金“一日游”“多日游”的情况,主要是存款准备金率不断提高,银行手头紧,月末、季末存贷比考核压力大,而上半年的存贷比数据高低,直接决定了下半年银行的可放贷额度。银行拉的存款越多,就可能意味着下半年的放贷额度越宽松。而存贷款的利差收益,是银行很重要的利润来源。

  目前,对于一些银行来说:现在的 “存贷比”可能会处于银监会规定的75%的“红线”边缘,为应对上级考核,一些银行可以说是焦头烂额。记者采访了合肥几家银行的客户经理,说到每年这个时候的双重压力,大家都是叫苦不迭:中国邮政储蓄银行一位董小姐说:

  董小姐:其实现在压力不光是月末,6月底,因为所有银行都控制了,调控了,冻结了资金,这个也没办法,国家控制的,因为银监会在6月底的话,是属于死控时期,也算是一个分界线吧,控制的严,压力也大的。

  就在本月20号,央行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了21.5%的历史最高点,紧缩效应下,银行需要吸引大量居民存款来冲击“存贷比”。在合肥市中心一家招商银行上班的张小姐说,近段时间,各家银行之间竞争也很激烈,他们下面每人每月都要完成一定的资金增量,压力特别大。

  张小姐:任务当然是挺重的了,我们这个起点没有那么高,做多少拿多少,有一个基本点,如果干部下去,连续几个月都做不下来的话,你也不好意思在这个岗位上呆啊。

  完不成指标就得降级 甚至下岗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的银行不但给一线业务人员下达了存款指标,对管理层也召开了专门的营销动员会,而作为银行客户经理,存款量属于基本的考核指标,完不成指标就得降级,甚至面临下岗的风险,有的银行连高层也无法避免。

  对客户来说,短期理财收益高,资金又安全,流动性又强,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可以解决银行的燃眉之急,银行账面上的存款数目也会见长,变相的成为了银行的“存款”。中国银行一名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除了存款送礼品,账号升级为VIP外,有的银行甚至开出高额贴息的条件,以现金的方式兑现居民短期存款,中行工作人员:主要各家银行都缺钱,只不过现在银监会控制的比较紧,银监会说是这么说,但是好像每家银行客户经理都在这么操作的,都在花钱买的。

  银行之“拉存款”大战不利国家调控

  据了解,这种揽储方式是监管部门不允许的,属于违规操作。但是银行往往是打起了擦边球,有工作人员透露:虽然对外称是个人掏钱揽储,但这钱肯定不会落到个人头上。安徽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孙志铎教授分析:银行之所以陷入“拉存款”的大战,可能是下面两个方面的原因:

  孙志铎教授:一个是国家政策紧缩一下子刹车,不断地提高准备金率,这恐怕有一定的关系,另外是银行在前期的放贷方面,过多的超额的放贷,这恐怕就是银行自身的问题了。

  孙志铎教授:银行毕竟是一种经营性的企业,通过适当的经济手段吸引存款,也不是不可以的,但是这种市场竞争超过了一定的程度,利用不当的手段来进行揽储,就不合法了,那是一种恶性竞争,肯定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竞争,也达不到国家宏观调控的目的。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何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