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正一日千里———截至今年7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已经启动两年,累计完成的结算量已达万亿人民币;而在香港离岸人民币中心,人民币存款在今年4月底已达5100亿元,很多研究人士还预计到今年年底将突破万亿元;与此同时,包括人民币FDI、离岸人民币IPO等更多的政策也在摸索着推出。
但是,笔者注意到,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深度和广度不断积累,一些“潜藏”的风险正在慢慢冒出来。而监管部门出台的一些政策,似乎也预示着这些风险绝不可小觑。央行日前最新出台了《关于明确跨境人民币业务相关问题的通知》,其要点在于“参与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境外行,不能办理与内地企业无直接贸易往来支付的人民币购售业务。”这里面蕴含着监管层一个大大的担心,那就是掩盖在贸易外衣下的非贸易的人民币跨境资金正在“暗潮涌动”。曾有业内人士向笔者透露,这种无真实贸易背景的、“流转”在内地和香港之间的投机套利资金,进行一笔交易的获利就达上千万。
有专家将这类资金定义为“人民币”形态的热钱。人民币国际化并非是产生“人民币”形态热钱的必然因素,但在目前这种国内国际环境“温床”下,人民币国际化似乎必然会形成这种现象。这个“温床”包含两方面的因素———香港和内地天然形成的密切的联系以及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的极大吸引力。举例说明,世行今年初在香港发行二年期人民币债券,票面利率仅为0.95%,但仍备受追捧,原因何在?人民币年约3%至5%的升值幅度,已经可以解释这一切。
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期,我们极力推动“人民币”走出去,但如果持有人民币的目的都是冲着升值的“套利”,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一是如果人民币停止升值或者说升值没那么快,是不是人民币走出去就没人要了?或许国际化会放缓甚至停滞;二是若大量积累的投机资金为达自身目的利用杠杆金融工具来炒高人民币汇率,人民币汇率会不会因此被离岸“绑架”而危害中国经济?也许这个猜想看起来还很遥远,但预计到今年年底香港离岸人民币的存款量会达万亿,比起在岸市场30万亿的人民币存款规模,这个数额已经不能小视。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必须要走的路,但仅靠人民币升值来吸引游资,这样的国际化方式并不健康,也不是我们的初衷。反观包括美元在内的任何一种货币的国际化进程,都是建立在真实需求的基础上的。若想改变目前这种“升值推动国际化”的有些“畸形”的格局,一是要完善汇率形成机制,让汇率真正上下波动起来而非让单边升值主导市场情绪;二是进一步平衡国际收支,从源头来降低人民升值的压力。更重要的是,要让人民币真正国际化,要在资本项目开放上做文章,让“死钱”变“活钱”,让人民币能自由地流动。
一句话,一种资本项目不开放的货币,不是自信的货币。(张莫)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