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银行改收密码挂失费 消费者:银行玩"文字游戏"

2011年07月08日 10:54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日前,《人民日报》报道了部分银行仍在变相收费的情况,其中密码挂失费成为消费者关注焦点。昨日,记者采访发现,国内仍有银行表示7月1日后尽管取消了密码重置费,但仍需要收取密码挂失费,此举被消费者认为有玩“文字游戏”之嫌。专家表示,银行收费项目今年猛增,但收费合理与否的关键是是否提供对应的优质服务,根除“乱收费”还得靠银行本身的转型。

  “密码挂失”收费成关注焦点

  7月1日后,尽管各家银行均宣称已取消密码重置费,但仍有银行在免除密码重置费的同时,保留收取10元的密码挂失费。

  “都已经按照相关规定执行,分行早已下发通知。”昨日,在工商银行深圳湾支行,一位服务人员表示,相关收费已按照银监会新规进行减免,所有减免收费中,很多项目之前一直就是免费的,需要调整的仅为密码挂失费等少数收费,目前该项收费已经取消。记者随后致电农行、建行、中行等四大行客服,对方都表示已完全按照规定执行,7月1日后,密码挂失和重置收费均取消。

  但记者也发现,部分中小银行尽管宣称取消密码重置费,但密码挂失仍要收费。记者以消费者名义致电民生、广发等银行客服,对方都表示,储蓄卡密码挂失和重置都不收费。但记者致电光大银行客服时,对方表示储蓄卡如果忘记密码,即密码挂失需要收取10元挂失费,但在记得密码的情况下,重置密码不收费。该客服还称,该行各项收费在国内各个分行并不统一,每个城市的分行会按照具体成本情况确定收费项目。

  一位深圳消费者表示,多数银行都已取消密码重置收费,但有银行却将“密码重置”和“密码挂失”加以区分,采取一个收费一个不收费的方式,有点像”文字游戏”。

  消费者质疑银行“新收费”

  “什么时候取消异地转账收费才给力!”市民谈先生告诉记者,他从一家银行深圳分行办理的储蓄卡上往广州分行办理的储蓄卡转账3000元,结果手续费竟达到27元。谈先生说,“银行业太过分了,同一家银行,广深两地而已,为何收费如此离谱。”在新闻路某大行分行,正在办理业务的潘小姐说,7月1日免除的费用很多以前就没有交,大家更关注的开户费、年费、小额账户管理费和转账费用却没有涉及。

  “不光银行自己收,有时候还帮别人收。”记者采访发现,除银行项目收费外,市民对银行“第三方费用”一般较为反感。

  昨日,记者在中心区一些银行网点采访发现,尽管工作人员都表示已按照规定取消收费,但仍有网点没有张贴相关公告。有消费者质疑其中可能有“猫腻”,但银行业人士表示,银行在办理业务时会自动取消收费,张贴与否并不重要。

  “规范收费还得主要靠银行。”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银行“乱收费”为何屡禁不止,很大程度是因为银行业务模式的问题,对于银行来说,领导者有业绩压力,特别是在“中间业务”上。现在,各家银行都热衷于提高自家“中间业务”的占比,但实际上由于诸多监管法规的限制,要开展中间业务并不容易,账户收费则相对容易操作,因此成为了部分银行提高其“中间收入”的便捷之道。

  还有人认为,杜绝“不合理收费”,关键在于消费者要提高维权意识。

  相关 报道

  三部门要求银行免除

  个人账户密码挂失费

  新华社北京7月7日电(记者 王宇 苏雪燕)针对媒体和公众反映的部分银行收取“密码挂失费”的问题,中国银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7日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严格执行《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免除部分服务收费的通知》有关规定,及时纠正政策误读,免除人民币个人账户“密码挂失费”。

  三部门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抓紧督促所属营业网点对《通知》认真执行到位。对《通知》的执行情况,三部门已要求各级监管部门及时督查和纠正执行不到位的行为。

  对于社会公众反映的银行收费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现象,三部门表示高度重视,目前正在加紧修订《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争取尽快向公众征求意见,欢迎社会各界继续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收费行为进行监督举报。

  专家观点

  基础类服务应免费或低收费

  对银行不断增加的收费,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认为应“区别对待”。他表示,评价银行收费项目,不能以数量为标准,要看是否提供了对应的服务。银行业提升服务质量,不断创新服务内容,收费项目自然增多,这个道理显而易见。

  郭田勇表示,也有一些收费需要调整或者减免,对基础类的金融服务应以免费或低收费为主。比如收取信用卡短信通知费,其实消费者刷卡后银行会获得远高于通知费的费用,此时再收短信费就不合适了。再比如零钞清点费,国外银行是不收零钞清点费的,但国内有些银行会收。记者 谭德波 实习生 陈阳洋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