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上半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先涨”在很大程度上符合人们对世界经济走势的良好预期。也正是在这种良好预期的憧憬下,国际投机资本又看到了一显身手的机会,因而趁势借助于各种金融衍生工具放手炒作。
研究国际商品市场多年,大宗商品价格涨涨跌跌,是很正常的事情。在笔者看来,无论上涨行情,还是下跌行情,甚至是不涨不跌的相对静止行情,只要潜心观察分析,终究会得到一个基本说得过去的解释。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伴随着紧缩预期的弱化以及企业去库存化日渐显著,下半年大宗商品将震荡走高。
不过,也有部分人士较为谨慎。他们认为大宗商品全年高点可能在上半年已经形成,但由于流动性仍显宽裕,其外溢效应将持续发生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回调后,仍有望在高位震荡,且波动率超过上半年将是大概率事件。
从2011年上半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来看,很难依照“常理”来给予较为合理的解释,只能够用“纠结”两个字来形容。
先涨后纠结
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上半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势虽也曾波澜壮阔,盘点下来,多方在前期所取得的“胜利成果”固然不少,但最终还是将这些“胜利成果”大方地拱手“还”给了空方。
截至2011年6月30日,具有权威性的道琼斯商品价格现货价格指数比半年前的2010年12月30日上涨5.2%,而道琼斯商品价格期货价格指数比半年前仅“象征性”地上涨1.3%。
应当看到,在各类主要大宗商品中,2010年上半年的价格走势基本呈现出先涨后跌的倒V型轨迹。
一方面,一部分商品的“后跌”比“先涨”要相对凶狠一些,如近半年来国际市场上大米价格下跌6.5%,小麦价格下跌26.4%,大豆价格下跌6.3%,铜价下跌4.5%,锡价下跌2.3%,锌价下跌4.8%,镍价下跌7.4%,新加坡天然橡胶价格下跌9.3%。
另一方面,一部分商品的“后跌”比“先涨”要相对温柔一些,如半年来国际市场上的纽约原油价格上涨4.4%,纽约黄金价格上涨5.7%,白银价格上涨12.6%,铝价上涨2%,铅价上涨1.4%,棉花价格上涨10.3%。
除此之外,6月30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玉米的商品价格为每蒲式耳629美元,与半年前的2010年12月30日收盘价令人惊诧地“恰巧”一致。
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势关系重大,甚至被看作是世界经济发展形势的“晴雨表”。虽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任总裁卡恩因众所周知的事件而名誉扫地,但并不妨碍该国际组织对世界经济走势看法的权威性。
迄今为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2011年的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先后做出过两次预测。起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其发表的《世界经济展望》中预测,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4.2%,后来又将预测值调高到4.5%。按理来说,上述预测结果基本上较为乐观。事实上,2011年上半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先涨”走势已经较为充分地体现出市场对这种乐观预测的认同。
尤其令人记忆犹新的是,由于壳牌石油公司在尼日利亚输油管道遇袭后产量受到影响,4月21日国际原油收盘价格首次突破117美元,收于每桶117.48美元,不过,后来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势马上步入了看似无理的“后跌”行情,这也正是2011年上半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纠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