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现实情况表明,存款利率市场化很可能推升通货膨胀,整个社会资金成本将大幅度提高。这也是为何央行在抗通胀中没有选择大幅度提高存款利率的原因
财经国家周刊报道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其实也是资金逐利于市场的风险杠杆或曰风险价格。但从更宏观的层面分析,中国经济的最大风险并不完全来自于市场,很大程度来源于行政力量干预。换一个角度,市场是一样的,但政治待遇不同,风险差异巨大。
比如,国有企业既是垄断的,也是政府重点照顾的,它们的经营很少有风险,因此可以极大地压低资金价格,在与银行谈判时处于明显地优势地位;中小企业恰恰相反,因为一旦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或较大的经营性风险,先死掉的一定是中小企业。
至于纯粹的民营企业,得到银行业支持的可能性更低。由于它们的风险偏好指数很高,承受“高利贷”的能力也高,客观上催生了高利贷市场。如果说中国存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生动力,主要源自于它们。
粗略计算,中国借贷市场可以分为六个层次,利率水平差异巨大,且呈现大幅度上升趋势。
最低的一层被称为日息,目前大约在日息率百分之五,正是它们引领着高利贷市场,使借贷市场的黑市利率越来越公开化。
第二层是民间钱庄或曰地下黑市,它们的借贷对象主要是民营企业中的高风险追逐者。目前,民间钱庄或地下黑市(民间借贷钱会等)的贷款利率已达到年息60%~100%,说明货币市场的风险已经极大。
第三层是以当铺、小额贷款公司、民间担保公司为代表的游离于体制边缘的“准”借贷市场,它们主要经营超短期的保命贷款或过桥贷款,利率要低一点,但性质与第二层差不多。很多这类公司都在私下进行揽存业务,付给15%或20%的高息,然后以30%、40%,甚至更高的价格放贷出去。
第四层是信托公司,它们利用委托贷款模式使高利贷市场“合法化”,而且将商业银行引入了高利贷市场的逐利群体。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所谓的信托产品三方协议:贷款人将物业抵押给银行,由银行发行信托理财产品,并提供担保,然后由信托公司合法地放贷,最终风险还是商业银行承担。目前各类信托产品普遍以15%左右的价格吸收存款,发行理财产品,然后以20%以上的利率放贷,加上各种手续费,贷款实际成本也将近30%。
第五层是信用社和城商行借贷市场,这类金融机构由于属于体制内,可以进入银行间拆借市场,因此成为利率市场化的最大影响源——为什么银行间拆解市场的利率水平会明显高于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很多,主要是它们在起作用。由于政策容许它们以高于基准利率80%左右的价格放贷,因此将完全市场化的利率水平抬高到年息12%左右。
第六层才是最广大的国有股份制银行所控制着的信贷市场。虽然这个市场受到国家政策的严格管制,同时各家国有股份制银行风险管理水平较高,但由于市场的力量,现在许多银行通过各种方式介入了高利贷市场或者通过各种名目提高贷款利率。比如,随着个人贷款和消费类贷款利率比重的增加,贷款上浮的比重也增加,使得整个市场的利率水平也越来越高,目前个人信贷平均上浮30%左右。
贷款市场充满乱象,被严格管制的存款市场也在遭遇冲击。但整体看,存款市场没有市场化改革的动力。
为什么存款市场难以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很简单,两个原因:存款利率一旦放开,国有银行的竞争力将严重下降,甚至可能倒闭;存款利率一旦放开,存款大战合法化,有可能倒逼基准利率提高,推升通货膨胀。
由于中国经济的二元化结构,国有银行承担着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绝大部分贷款,这些贷款很多是基础设施和基本建设贷款,建设周期长,收益更多地体现在社会效益,它们只能承受同期基准利率水平。现在这样的贷款大约占国有银行贷款总量的40%~50%。若存贷款利率大幅度提高,这些项目只能停贷,形成坏账。
利率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但道路曲折,难题很多,搞不好反而添乱。怎么办?一是要渐进有序地推进改革,不能乱,而且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治乱;二是要适应宏观经济整体的市场化程度,国家经济主体的市场化程度提高了,国有企业都能按照市场化原则经营了,利率市场化也就会水到渠成。 (何志成 中国农业银行总行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