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供给偏紧 “糖高宗”卷土重来

2011年07月18日 08:52 来源:国际商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洲际交易所(ICE)原糖期货14日收盘大跌近4.5%,因投资者抛售大量增加。ICE10月原糖期货收盘下跌1.22美分,跌幅逾4%,报收于29.02美分/磅。伦敦8月白糖期货收跌24.30美元,跌幅2.77%,报收于852美元/吨。糖价13日触及高位后回落,在伦敦白糖期货触及890.10美元/吨纪录高位,而原糖触及约5个月高位31.33美分/磅后,糖价迅即走软。

  7月15日,国内白糖1201开盘小幅下跌。收于7171元/吨,跌43个点。

  受美联储可能继续宽松政策消息的刺激,13日期糖价格涨势如虹。

  国内市场借助前期的两方利好以及盘面的强势拉升,提振了国内糖市的市场氛围,现货交投有了明显好转,近两日在稳定的价格下,市场以走量为主。随着期现价差的靠拢,近月合约表现明显受到限制,电子交易市场同样如此。在这样的形势下,国际糖市将会步入阶段性调整,预计国内市场也会在近期调整下姿态,强势的多头格局将略有转弱,但是空头资金依然难有发力契机,行情有望在高位延续盘整。

  供给严峻

  可以看到,国储糖成交之后,价格仍节节攀升。

  7月6日,2010/2011榨季第六批国储糖拍卖结束,25万吨国储糖全部成交,平均成交价为7354.41元/吨,最高成交价为7490元/吨,最低成交价为7260元/吨。

  目前国内白糖现货报价每吨7200元左右,近月期货价格更低,本次国储糖的拍卖均价再度走高,不仅高于现货价格,也高于近月期货价格,原因在于国内食品加工企业对未来糖价走势一致看好,供给紧张的局面短期内难以缓解。

  本榨季以来,国储糖拍卖已经进行了6次,成交均价一直保持在高位,总体上呈上升态势。

  成交价格节节攀升的背后,是供给紧张的严峻形势。目前,国内本榨季食糖生产已经结束,国内产糖量为1045万吨,比去年减少28万吨左右,按照消费量为1400万吨来估算,供需缺口在350万吨以上,需要依靠国储糖和进口糖来弥补。

  本榨季国储糖已经累计抛售127万吨,在经历了多次抛储之后,国储糖已经所剩无几。

  按照发改委的计划,9月前还将继续投放30万吨国储糖,本榨季的国储糖投放计划预计不会再有增加。

  近年来我国进口糖数量快速增长。2008~2010年,我国糖进口量分别为78万吨、107万吨和177万吨,三年翻了一倍多。今年1~5月,我国累计进口食糖41万吨,同比猛增84.35%。尽管进口增幅很大,但总量仍然偏低,无法有效地改变国内的供求格局。

  前期泰国食糖产量增加一度缓解了国际市场偏紧的供给,也是前期国际市场糖价下挫的重要原因。不少分析机构也得出了近年全球食糖供给过剩的结论。

  但近期,巴西食糖减产改变了这一局面。巴西是全球最大的食糖生产国和出口国,食糖产区遭遇不良天气,甘蔗收割、压榨进度缓慢,由于甘蔗收割、压榨的季节性较强,预计巴西的食糖产量和出口量都将低于预期。

  此外,巴西港口拥堵问题仍未解决,食糖发运不畅,而食糖的需求带有明显的季节性,运输的迟滞进一步加剧了供给的短缺。

  除巴西食糖外,近期国际市场上短期内没有新的供给。本榨季印度产糖约2420万吨,高于国内2200~2300万吨的消费量,能提供部分食糖出口,但鉴于其出口政策不明朗,既定的出口计划随时可能取消,对市场的影响有限。

  与紧张的供给相比,食糖的需求不断增长。

  欧盟为了稳定内部糖价,将增加20万吨的食糖进口配额,墨西哥也计划发放15万吨食糖进口配额,澳大利亚也将进一步增加食糖进口以稳定国内价格。

  后期,国际市场供给偏紧的局面还将持续。

  糖价上涨将无法避免

  从2月开始,受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整体走低以及预期今年全球食糖生产过剩的影响,国内糖价从最高点7300元/吨跌至6100元/吨左右。

  但到5月中旬,在泰国食糖增产的压力逐步消化之后,国内食糖价格开始反弹,目前白糖产区现货价格已经回升到7200元/吨左右,离今年2月创下的历史高位相距不远。

  过去5年中,国内糖价在6月至9月总体上都保持了上行的趋势。

  目前正值夏季饮料消费高峰期。后期还面临中秋节等传统的食糖需求旺季,面对300万吨以上的供给缺口,进口糖的增加和国储糖的投放仍难以从根本上扭转供给紧张的局面。

  国际市场偏紧的供给和高企的价格也将为糖价上涨提供支撑,短期内糖价上涨将无法避免。(杜奇睿)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