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最新统计显示,上半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为7.76万亿元,而同期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为4.17万亿元,银行贷款占社会融资规模比例继续降低,同时银行体系外资金融资占比则攀升至目前的46%。一段时间以来,社会资金出现了从银行体系内流向银行体系外、从正规融资市场流向民间借贷市场的迹象,民间融资暗流涌动。
“前段时间我去徐州出差,发现当地做资金拆借生意的人特别多。在钢材价格回落的背景下,当地的一些钢铁贸易公司也做起了资金拆借生意。”民间借贷的风起云涌,让中融联合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研发部经理高杰感触颇深。
高杰告诉记者,在民间借贷市场,想月息5分(年息60%)借到钱还得靠关系,6分、7分很正常。这些资金一部分来自于民间放贷者的自有资金,也有一部分可能来自银行贷款。
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向记者描述了他对当前银行外资金流动轨迹的研究结果:在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不断上调、贷款规模被控制的背景下,过去一段时间,资金的供需缺口明显加大,有一部分民间资金通过担保公司、理财产品、信托和民间集资等途径,进入到民间拆借市场。
他指出,与过去几年相比,当前民间借贷正呈现出三大新特征:“一是范围广,民间借贷正在从两年前的江浙等沿海地区扩展到山西、内蒙古等内陆地区,从制造业领域扩展至商贸流通甚至普通家庭。二是利息高,一些地方的民间拆借年息已超过100%,达到近年来的最高水平。三是参与者众,在高息和资金需求饥渴等因素作用下,不排除有的借款人将资金转手借给下家,出现资金拆借‘二传手’。”
专家指出,银行体系外资金除了一部分进入实体经济发挥了应有效用外,也有一小部分在进入市场后发挥了消极作用,助推通胀预期,形成价格泡沫,增加企业融资成本,最终侵蚀着实体经济。比民间借贷利率不断攀高更让人担忧的是,如果融资成本越来越高,势必引起资金逃离实体经济的严重后果,中国经济的发展后劲也将受到威胁。
专家指出,今后应采取措施改变资金价格扭曲现状,同时应打破投资领域的垄断,降低部分行业的准入门槛,鼓励资金更多进入到实体经济中。(记者王宇 任芳 吴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