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调查
陷阱 1
预期收益等于实际收益
“购买产品时银行说预期收益能达到10%,可最后不仅没收益,还亏了3%。”类似这样的纠纷和投诉时有发生。
现在,不少银行客户经理在向客户推销产品时,都会口头保证收益,使客户误以为预期收益就是最后的实际收益。事实上,只是银行按照正常市场情况下测算的参考收益,如果产品存续期间市场环境发生较大变化,预期最高收益未必能够实现。购买产品时,不要一味听信销售人员的说辞,应以产品合同为准。
一般来说,银行理财产品分为保证收益型、保本浮动收益型、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保证收益型产品风险小,一般都能实现其承诺的收益率。
保本浮动收益型和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风险略高,它除了不保证投资者一定能获得预期收益率外,购买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的投资者的本金甚至有可能发生损失。因此,在选择此类型产品时要谨慎。
陷阱 2
保险产品变身理财产品
刚退休的刘女士到银行取出已到期的20万元定存,银行理财经理向她推荐了一款三年期“理财产品”,并称产品的收益可达到7%———8%,风险低并有分红,比定存划算得多。于是刘女士就购买了“理财产品”。半年后,刘女士由于出国急需用钱,想提前赎回理财产品,但却被告知自己当时购买的是保险产品,如果当年退保,只能拿到30%-40%的本金。由于销售人员的误导,刘女士误以为这款保险产品就是银行理财产品的一种。
因此,投资者要仔细查看产品认购书:如果是银行的理财产品,一般认购产品的名称为某某银行第某期人民币(外币)理财产品,还会有理财产品的编号。如果是银保产品会在认购书中有保险公司的名称、保险产品的名称。
- 比较
五大投资品种上半年四类亏损
信托:9.46%
上半年,在银行理财、股市、基金、信托等投资收益排名中,信托以9.46%的平均年化预期收益率领衔。从平均年化收益率看,资金需求旺盛的房地产业位列第一,其平均年化预期收益率为10.86%,其次是商品类信托,平均年化收益率为9.72%。
不过,目前银监会已要求信托公司控制房地产信托业务发展节奏和规模,预计信托产品发行规模短期或会受到一定抑制。
A股:-1.6%
今年上半年,上证指数与深证成指分别下跌1.6%和2.8%,A股总市值缩水7683亿。
投资者的钱包也随之缩水。根据某大型财经网站的调查,上半年炒股亏钱的股民占到八成以上,其中超过五成的股民亏损幅度超过20%。
券商集合:-5.18%
今年以来,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平均回报率为-5.18%。仅有5只货币型、12只债券型,以及7只混合型和3只股票型,共27只产品实现正收益,亏损最严重的达23.25%。
券商集合理财是由证券公司发行的、集合客户的资产,由专业的投资者(券商)进行管理的一种理财产品,主要投资于股票、债券等金融产品。
基金:-8.03%
股市跌了,基金的日子也不好过。
银河证券的统计显示,截至6月30日,纳入统计的257只标准股票型基金平均业绩为-8.03%,最好的南方隆元主体基金录得正收益6.89%,而跌幅最大的10只基金,跌幅全部超过15%。偏股基金中仅有24只获得正收益。
阳光私募:-9.95%
与公募基金对应的阳光私募基金上半年的业绩也不尽如人意。今年上半年,488只阳光私募基金的平均回报是-9.95%。
数据显示,半年来仅35只产品业绩取得正回报,占比7.17%;245只产品半年亏损超过10%,占比50.2%;59只产品跌幅超过20%,占比12.09%。华润时策1期基金创出了统计期间的极端跌幅,半年亏损幅度达到了40.95%。 本报记者 苏曼丽 实习生 江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