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存贷款利率不断走高,以及银行收紧信贷,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日渐突出。不过对于刚刚登陆A股市场的公司而言,却普遍处于“不差钱”的状态。今年以来发行上市的172家公司首发超募资金高达808亿元,其中599亿元趴在银行“吃利息”,在已披露的超募资金投向中,还贷和补充流动资金成为主流。
今年近600亿超募资金闲置
自2010年四季度以来,央行先后5次加息,并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不仅银行间资金紧张的局面加剧,从长三角地区到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融资难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融资成本急剧上升。
与这些“钱紧”的企业相比,新近上市的公司无疑走进了“避风港”,不仅通过首发融资解决了投资、扩产的资金需求,而且超募获得的大量资金更是“多收了三五斗”,实实在在做到了“不差钱”。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共计172家公司首发上市,募集资金合计为1646.62亿元,其中超募资金合计高达808.44亿元,占比为49.10%。
由于缺乏合适的投资项目,这些超募资金多数都趴在银行“吃利息”。截至2011年7月19日,92家公司披露了超募资金使用情况,包括157项投资项目,合计利用资金209.81亿元。也就是说,在808.44亿元巨额超募资金中,尚有598.63亿元存放在银行,占超募资金的比重为74%。按照目前的一年期存款利率3.50%计算,172只新股每年凭借超募资金“吃利息”可获利逾20亿元。
股市的主要功能应该是资源配置,引导投资者资金流向企业的生产和投资,不过由于高价发行现象普遍化,实际募资规模远远超过了企业的融资需求。按规定,超募资金必须投资于主营业务,不能用于证券投资、委托理财等,不过“不花钱”和“乱花钱”同样使得大量超募资金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132亿资金补血还债
在披露信息的92家公司中,超募资金使用情况可谓是五花八门,包含了项目投资、购买股权等。不过,209亿元的投资真的花在刀刃上了吗?
在157项投资项目中,超募资金主要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偿还贷款、购置房产和土地,以及项目投资。其中,转为归还银行贷款、补充流动资金的资金分别为71.40亿元和61.22亿元,占比分别为34%和29%。也就是说,三分之二的超募资金被用作了自身“补血”。
从超募资金的使用情况来看,上市公司基本上出现了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80家公司尚未披露任何超募资金的用途,保持“按兵不动”;另一方面,在已披露的92家公司中,14家公司的超募资金已经使用完毕。
上市不久的双星新材是这些公司中募投动作最大的一家公司。6月28日,该公司董事会决定将全部的超募资金用于投资建设“年产5万吨太阳能电池封装材料基材项目”及“年产12万吨新型功能性聚酯薄膜及18万吨功能性膜级切片项目”。
与全部用于项目投资的双星新材相比,通裕重工则采取了多管齐下的方式,18972.56万元超募资金用于归还银行贷款,2027.44万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另有85742.02万元用于公司主营业务。至此,通裕重工10.67亿元的超募资金全部使用完毕。
分析人士称,目前超募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这带来了新股超募资金短时间内的集中爆发,而如何解决资金大量闲置,让融资真正为提升经营业绩服务,成为股市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报记者 刘兴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