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些保险人在公开演讲或文章中预测“中国寿险业未来将持续高速增长”。对此,笔者认为,中国寿险业30年的发展成绩的确有目共睹,但问题也不容忽视。
保费收入结构单一重投资轻保障
许多寿险代理人喜欢讲这样一句话:不管客户买的是什么,总之他比那些没有保险的人起码多获得了一些保障。从理论上说,这句话似乎是成立的。但究其购买的具体险种来看,可能更多是销售人员自我宽心罢了。
通过分析2010年度的寿险业保费收入分配情况我们可以得知,银保保费收入仍然在总保费收入中占有过半比例。而从银保产品本身来看,除中美大都会等个别险企开始在银保专柜销售健康保险外,绝大部分公司还是以投连、万能、短期两全分红险为主要银保产品,推行一种以储蓄为基准,以保障为辅助功能的产品策略。客户经常误以为自己买到了保障,实际上他的大部分资金还是用于储蓄功能。
另外,综观个人寿险销售渠道,投连、万能的光环逐渐淡去,两全分红再次主导市场。根据2010年的数据统计,分红险占到了个寿保费收入超过70%的比例,个别公司高达90%。而像纯保障类险种在整个保费规模中的占比却少得可怜。还是那句老话:如果保险都去做投资了,那么保险保障又该由谁来做呢?
客户资源过分集中重富轻贫
从中国保监会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寿险业自去年4月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增速放缓现象。分析成因,个人认为:一方面是银保业务大幅度缩水;另一方面是寿险代理人的增援门槛逐步提高;还有一点,是客户资源过分集中化。
从人均保单件数来看,中国寿险业发展与发达国家地区的差距还比较大。但就部分地区来说,这种差距在今天看来越发微乎其微,特别是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由于长期从事一线营销工作,我们的感触就非常明显:现在遇到一个家挺拥有七八张保单,甚至是十几张保单的客户是非常平常的事情,发达国家地区恐怕也不过如此吧。部分大型保险公司针对这种情况,专门成立了保费续期部门,在提醒客户交纳续期保费的同时,向消费者推荐公司近期热销产品,做好客户的二度开发工作。
收入分配的结构性因素致使消费者在购买保险时两极分化现象严重。许多公司频打中高端牌,将单件保单的规模保费门槛不断提高。相反对于一些更需要保障的边缘弱势群体却并不十分关注,这让许多人开始觉得购买保险是一种奢侈行为。以中国一线城市为例,所谓中高端客户不断地被“二度开发”,而新增客户数相对困难,那么一旦中高端市场的保险需求趋于饱和,谁来为中国寿险业的明天买单?在这里,我们呼吁险企将客户的准入门槛放得再低一些,让更多人参与到商业保险的保障范围当中来,使整个行业良性发展。
营销模式:轻产品重关系走到尽头
国际著名保险研究机构LIM R A认为:中国的寿险市场正处于由关系营销向产品营销转型的阶段当中。
所谓关系营销,是指通过人情方式,把保单销售给自己周围的亲戚朋友;而产品营销是指消费者对于产品有了一些趋于理性的认识,透过对产品的了解选择符合自己需求的产品。在这个过渡时期,需要有更加专业的从业人员涌现出来,改变过去那种粗放式经营模式,转变过去那种一家独大的销售思路。
如果从产品营销的这一阶段来理解,可能市场上每一款在售的产品都是从业人员所应该掌握的对象;从金融理财规划这个角度来看,保险作为金融理财的一个重要工具,又与其他金融产品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此说来,要实现市场角色的转型,保险人还有很长一段路程要走。
作为保险从业人员,我们自是希望保险行业高速稳定地发展。但在面对成绩的时候,我个人觉得我们还是需要更加理性、谦虚、谨慎。如此,我们才有更多的黄金30年可以去期待。(卫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