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收益萎靡 投连险成“弃儿”

2011年08月11日 09:4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投连险重在长期投资 否则很可能出现踏空的情况

  如今“分红险一家独大”的保险市场让曾经“红极一时”的投连险逐渐没落边缘化。“无论是个险渠道还是银保渠道,我们都不会主动向客户去推销投连产品了。”某保险销售人员向记者表示。

  曾经支撑着整个寿险保费增长的投连险受到结构调整、政策导向和新会计准则统计口径变化的影响,今年上半年业务占比锐减,由去年同期的10.7%降至0.8%。不仅如此,媒体和网友爆出的惨痛的十年投连险投资经历更是让众投保人对投连险望而却步。

  股市震荡不止,与资本市场息息相关的投连险的日子很不好过。最新数据显示,7月投连险账户平均收益仅为-0.24%,这是今年以来投连险单月第五次出现负收益。上半年各类投连险账户平均累计回报率从高到低分别为:货币型(1.37%)、全债型(0.37%)、增强债券型(-0.51%)、指数型(-2.46%)、混合保守型(-2.58%)、混合激进型(-4.7%)、激进型(-5.92%)。

  记者了解到,目前整个投连险销售市场都非常谨慎。就广州市场而言,部分公司几年前就已经停售了投连险业务,例如国寿、太平洋保险、新华等,而外资寿险公司依旧热衷于销售投连险业务,最新推出的变额年金保险产品也被业界理解为“升级版的投连产品”。

  分析指出,投连险激进型账户的投资表现与保险资金重仓板块的走势不无关系。上半年保险资金重仓银行、机械、电子元器件和食品饮料等板块,这些板块总体呈下跌态势,其中银行个股表现不一,如民生银行涨幅达到13.75%,而光大银行、北京银行等多家银行跌幅超过10%,保险资金重仓收益大部分被抵消。

  保险产品销售具有阶段性

  在政策新规、市场环境的影响下,保险公司相关人士则表示,目前各公司都在致力于市场结构调整并主推保障型、长期储蓄型等产品。投连险看似大势已去之时,也有业内人士表示,热销哪种保险产品是由保险资金运用所决定的,而且热销的保险品种具有阶段性。

  由于目前保险公司不差钱,加上金融危机以来资本市场投资收益很低、A股市场低迷,保险公司销售投连险的热情有限。加之通胀环境下,民间借贷紧张,加息影响使投连险、分红险收益率吸引力下降,老百姓不愿意把钱放入保险市场。而且从历史上看,2000年以前是分红险大行其道之时,2005年~2006年投连险及银保渠道产品销售很火。所以专家预测,“投连险绝对不会销声匿迹,几年后或将重登销售巅峰。”

  华宝证券分析师赵恒珩认为,新会计准则助推了投连险业务在保险公司中独立性的增强,投连险理财功能得到强化。

  目前,保险市场上的产品大多面临负债与资产配置不匹配的问题,未来5到10年,问题会逐渐明显,对于投连险来说是个发展的机会。

  建议:投连险重在长期投资 客户自己要勤打理

  业内人士表示,在升息的背景下,对分红型寿险来说,由于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增加,消费者缴纳相同的保费则可以获利更大。

  尽管分红险大卖、投连险占比很低,业内人士提醒投保人在购买保险时不可盲目跟风,注重以保障为主的保险品种,而且应该把时间点放长来看待整个资本市场,注重长期投资,否则很可能出现踏空的情况。

  华宝证券分析师赵恒珩建议,从长期投资角度来说,投连险比较具有投资价值,尤其是权益类投资账户,一般在3~5年以上的投资收益应该高于公募基金。

  另外,保守的货币型投资账户不建议投保人长期使用,该类型账户更适合投保人在预期到资本市场的风险时用来避险,减少权益类损失。但赵恒珩也表示,进一步强化投连险的保障功能是其发展的必要之举。

  可购买纯保障类的产品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徐晓华则向记者强调保险就应该注重纯保障功能,保险不应该成为投资理财的品种。对于大部分消费者来说,买保险就是要买保障,建议购买纯保障类的产品为主,如意外险、重大疾病险等。

  另外,他提醒投资者应当注意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再选择投连险。由于投资者自身操作不当,也会使部分投连险账户收益率较低。投连险虽然由保险公司通过专业的投资管理团队来帮助客户进行投资市场品种的投资组合选择。

  但是,投资者同样可以市场变化进行品种选择和资金转换。保险公司的资金管理团队只负责保险公司的各个账户的资金运作。

  对投连险各个账户的资金配置及如何配置,还是需要客户自己来打理。不打理自己的投连险的账户,不随着股市的变化及时转换账户,很难有高收益。  文/表记者 周慧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