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
“千足金”买进却不能千足金卖出
消费者王女士两年前在一商场购买了一品牌“千足金”项链,在戴了一段时间想进行改样时,才得知项链接头处的搭扣不是千足金的,可是当初却是当成千足金买的。在改样换购时商家提出不能全部按千足金回收。找到销售商得到的答复是:“这个行业就这样,金饰品都是这样销售的。”
那么,到底谁该为这不是千足金的搭扣“埋单”呢?
投诉热点
材质掺假 标识混乱 价格虚高
记者从市消协了解到,目前,贵金属珠宝首饰的投诉多集中在质量、标识和价格等方面。
质量问题突出。表现在加工粗糙、材质不佳,使项链、手链等在焊点处断裂、镶嵌类饰品的钻石(宝石)脱落;有的金饰品工艺设计虽然很精美,可材质却难以保证。
标识标注混乱。金银首饰在成色、含量、重量等方面常常与标注不符(不足),而购买者大多是在佩戴、换购、改样时才发现。
混淆掺假误导消费。部分销售商没有国家质量监督检验部门出具的鉴定证书,而只有厂家自己出具的不具法律效力的产品合格证。如,一些商家故意将“钯金”当成“白金”销售、把石英岩制品冒充翡翠,白色石英岩和白色玻璃制品冒充白玉等现象。
价格标注虚高。黄金珠宝市场存在虚高标价、乱打折扣等不正当竞争现象,长年打折,消费者难于搞清真实价格。
黄金饰品等由于其特殊性,不在一般商品范围内,目前的国家标准,仅对其净度、颜色、切工、重量等品质进行分级,而未对镶嵌工艺做规定;并且国家相关标准中对于首饰断裂、脱落属质量问题还是人为原因的鉴定尚没有明确界定,因此,很难判定到底是消费者的人为过失,还是首饰本身存在质量问题。目前在金饰品销售行业又普遍存在“一经售出,不退不换”的规则,若消费者购买的首饰出现问题责任难以确定,而消协在处理此类投诉中也缺乏有效的办法和依据,消费者要求退换就成为难题。
消费调查
换购改制有“猫腻”
目前,在我市注册经营金银珠宝饰品的商家有166家,销售类型主要包括:黄金、铂金、钻石、翡翠、水晶、玉石等。在调查中发现,标签为“千足金项链”等黄金饰品的搭扣、焊点等也是以“千足金”价格卖给消费者,这已经成为一种“行业惯例”,消费者一般不知情。在调查中有的品牌商说:“自有的品牌按‘千足金’卖,也按千足金回收。”可事实上购买者在换购改制中“知情权、选择权已受侵犯。
消协观点
“行业惯例”侵犯知情权
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每个生产商和销售商应尽的义务。因“两商”都占有了大量消费者不具备的信息,而消费透明化又是社会各行各业的共同要求,经营者应履行告知义务,把知情权还给消费者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和应遵守的法律原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同时《消法》也规定:经营者应履行告知真实情况义务。“金饰品市场的这种“行业惯例”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是对消费者利益的侵害。本报记者 苑 丹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