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央行爆出的最新国债单周购买纪录规模之大,的确让人吃惊。虽然此举成功拉低了欧元区第三和第四大经济体的国债收益率,缓解了恐慌情绪的蔓延,但欧央行为此付出的成本相当可观,而其后续还有多少能力提供类似支撑值得怀疑。无论从其使命、角色、制度还是财力来看,靠欧央行购买国债来解决重债国家(特别是重债大国)融资问题都是不可持续的。
记者陶冶本周一,欧洲央行宣布在截至8月9日的一周中总计购买了220亿欧元的欧元区国债,总规模大大超出经济学家此前预期,更一举创下该行单周购买国债的最新纪录。虽然报告并未公布所购国债来自哪几个国家,但分析人士普遍猜测欧央行最新增持的国债应为意大利和西班牙国债。目前,曾在月初收益率飙升至6%以上危险区域的两国债券收益率已双双回落一个百分点至5%附近,一场迫在眉睫的融资危机也因此得以暂时化解。然而,市场在热烈回应欧央行救市举措的同时,对于眼下欧债局势居然紧张到促使欧央行采取如此大手笔的干预行动也感到惴惴不安。
中国社科院欧洲所经济研究室主任陈新16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欧央行爆出的最新国债单周购买纪录规模之大,的确让人吃惊。他认为,虽然此举成功拉低了欧元区第三和第四大经济体的国债收益率,缓解了恐慌情绪的蔓延,但欧央行为此付出的成本相当可观,而其后续还有多少能力提供类似支撑值得怀疑。“无论从其使命、角色、制度还是财力来看,靠欧央行购买国债来解决重债国家(特别是重债大国)融资问题都是不可持续的。”陈新表示。“现在欧元区确实到了一个关键时刻,其成员国政府能否顺利通过7月下旬制定的一揽子救助方案,同意以欧洲金融稳定基金来取代欧央行从二级市场购买国债,这是问题的焦点所在。”
欧洲央行是在中断购买国债4个月后于本月4日重新启动这一计划的。数据显示,此前欧央行最大手笔的单周购买国债活动发生在去年5月推出债券购买计划后的第一周,规模为165亿欧元。伴随着此番新纪录的产生,欧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进一步扩大,目前其账上的欧元区国债总额已高达960亿欧元。随之而来的风险引发了该行理事会的内部分歧,据悉至少有三位理事会成员反对重启国债购买计划。对于刚刚启动加息的欧央行来说,最新的事实上的量化宽松举措使其表情相当尴尬,而此前市场人士预测的欧央行年内再度加息可能性已大大降低。
据欧央行官员透露,为避免国债购买计划导致欧元供应大幅增加并引发通胀,该行将寻求从欧元区金融系统中吸收等量流动性,以冲销通胀影响。不过分析人士认为,如果欧央行后续不得不继续扩大债券持有,那么这种冲销效果将越来越难以实现,从而威胁到欧央行控制货币供应与通胀的使命。
此番欧央行大举购买意大利和西班牙国债实非其救市初衷。按照该行之前的原则,在得到有关国家实施经济与财政改革承诺之前,是不会购买其债券的。也就是说,欧央行本月启动新一轮国债购买计划的目标本来只是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国债等规模相对较小的市场。然而,欧央行没有想到的是,正是因为该行在8月4日议息会议后未能承诺购买收益率已升至危险区域的意、西两国债券,才引发市场混乱,并与标准普尔调低美债评级一道促成最近一轮全球性股灾的发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欧央行才不得不动用更多资金来扑灭意、西两国国债市场大火。
现在人们担心的是,开了这个头以后,欧央行是否还有能力在需要的时候把这出戏一遍遍地重演下去。据统计,意、西两国国债市场的总规模大约在2万亿欧元,而欧央行在购买两国国债仅两天后,其国债持有量就上升了29%。没有人知道欧央行后续还需为此付出多少成本,最悲观的预测是可能需要支付数千亿欧元。有分析人士认为,在意、西两国8月末、9月初继续发售国债时,欧洲央行的考验可能才真正到来。
那么,欧央行究竟能否承受可能高达数千亿欧元的救市成本?靠欧央行购买国债来平息融资危机的成功干预是否可以无限复制?陈新认为,没有欧洲金融稳定基金接手,欧央行是“肯定撑不住”的。因此,现在避免欧债危机激化问题的下一个焦点就是欧元区各国政府能否拿出积极合作的态度,用最快的速度批准上月21日各方历经数月讨论与博弈而最终达成的第二轮希腊救助方案。按照这一方案,各方同意大幅扩大欧洲金融稳定基金的使用范围,包括直接介入二级市场购买未接受救助的欧元区国家债券。对于总规模为4400亿欧元且本来就是以救助机制身份诞生的欧洲金融稳定基金来说,如能如愿得到17个欧元区成员国的授权开始购买国债,那么欧洲当局应对突发性重债国家融资危机的能力和灵活性将大大提升,而欧央行也无需再冒资产负债表过于膨胀以及纵容通胀的风险。
由于意识到授权欧洲金融稳定基金购买债券的紧迫性,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本月3日在其休假前发表了一封致所有欧元区成员国政府的公开信,敦促后者以最快的速度通过最新救助方案。不过眼下不少欧元区国家议会都处于休会期,预计最顺利的情况也需要等到今年10月或者11月才有可能实施新方案。从某种意义上说,在此之前欧央行还必须挑起救市大梁,人们只能期待欧洲的政治家们尽快展现其解决问题的决心与魄力。陶冶(中新网金融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