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央票发行利率全线上行,再次拨动市场关于加息的敏感神经。综合国内外形势以及公开市场操作情况来看,央行货币政策紧缩基调并未改变,市场有必要再次绷紧加息这根弦。
事实上,基于对7月通胀数据仍将居高不下的判断,市场上对于8月份再次加息的预期曾一度高涨。但由于美国主权债务评级突遭下调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一时间关于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忧急剧升温,国内市场关于加息的看法也纷纷发生逆转,甚至有观点认为本轮加息周期已经结束。
然而,冷静观察不难发现,标普下调美国评级的理由主要是美国两党争斗所带来的政策风险,而不是美国经济基本面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短暂的事件冲击过后,对我国货币政策走向的判断还是要回到物价总水平这一首要调控任务上来。国家统计局上周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7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较上年同期增长6.5%,创2008年6月以来新高。目前多数机构认为,随着翘尾因素的下降以及近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未来物价指数有望逐步回落。但与此同时,机构普遍对物价回落的空间给出了较为悲观的预期,认为全年CPI涨幅将维持在5%以上的也不在少数。考虑到春节因素,明年年初物价仍难以快速回落。可见,中短期内通胀压力仍然较大,货币政策有必要保持一定的紧缩力度。
在未来紧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上,与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相比,利率工具似乎具优势。
首先,7月份新增外汇占款仅2196亿元,创下今年3月份以来新低,而下半年公开市场到期资金量大幅萎缩,央行数量对冲压力较上半年明显下降,再次提高存准率的必要性下降。与此同时,当前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已经升至历史高位,超储率则相应跌至历史低位,银行间市场资金利率非常敏感,难以承受再次提准的冲击。
其次,储蓄存款长期实际负利率的局面不可持续。从去年1月至今,实际负利率状态已经持续了一年零七个月,招商证券认为,负利率所引发的金融脱媒导致实际紧缩力度不够。数据显示,7月份人民币信贷同比增幅已经降至2008年1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但经济增长却保持了较为平稳的态势,其主要原因就是其他社会融资规模增加支撑了经济的增长。因此,适当提高存款利率,将有利于储蓄存款回流银行体系内部,从而达到强化货币调控效果的目的。
第三,从贷款利率角度来看,由于银行拥有较高的议价能力,当前贷款利率普遍上浮。统计显示,二季度金融机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7.29%,比最新的5年期以上中长期贷款利率还要高出24个基点。可见,一次25个基点的加息,只不过是对当前实际贷款利率的确认。
回过头来观察本周公开市场操作情况,央票利率全线上行,无疑将大幅提升公开市场的回笼功能。可以预期,如果未来再次出现外汇占款大幅增长的情况,公开市场操作配合准备金工具将完全有能力实现对冲任务。而值得注意的是,本周央票发行利率上行,是在央票利率已经收窄、公开市场到期量较小的情况下出现的;而且在央票利率上行的同时,本周公开市场回笼规模并没有相应放大,反而连续第五周实施资金净投放。这不得不让人猜想,此次央票利率上行透露出的更多是关于利率政策的信息。毕竟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已经把利率放在政策工具组合的第一位,而且明确指出“将合理运用利率等价格调控手段,调节资金需求和投资储蓄行为,管理通胀预期”。
当然还应看到,本次1年期央票利率上行后,也仅比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高约8个基点,与一次加息25个基点的幅度还相去甚远。而且7月加息之前,1年期央票发行利率高于1年期定存利率长达3个月之久,若以此为参照,留给管理层和投资者的可能还有较长一段观察期。因此,与其说本周央票利率上行释放了一定的加息信号,更不如说是反映了央行的一种态度:即在未来通胀形势依然不明朗的情况下,央行货币政策的紧缩基调不会发生改变,央行将密切关注未来物价走势,一旦需要,加息将成为下一步调控备选工具。但无论如何,对于市场投资者来说,目前还不能松掉加息这根弦。本报记者 葛春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