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美债危机是否推高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价格

2011年09月01日 09:34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黄金价格的新高与美债危机期间的两次商品市场大幅下跌,反映出了大宗商品所具有的两种属性——金融属性与商品属性,金融属性更多地受市场流动性、美元走势影响,而商品属性更多地受经济增长前景影响

  美债危机引发了美元贬值的担忧,黄金作为最主要的避险资产获得了投资者的青睐。依照这种逻辑,不少投资者也将大宗商品整体纳入了避险资产范围,认为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将持续上涨,并因此担心输入型通胀将打乱我国宏观调控的步伐。

  事实上,这种逻辑并不可靠。因为就在美债危机升级过程中,国际大宗商品市场就分别在8月4日和9日出现暴跌。8月4日,纽约原油期货收盘暴跌5.8%,芝加哥大豆下跌1.6%,伦敦金属交易所铜下跌2%,连具有避险作用的黄金也下跌0.4%。8月9日,伦敦金属交易所期铜更是创下8个月来的新低。

  这两次暴跌,主导因素是投资者对全球经济复苏前景的担忧。黄金的价格新高与美债危机期间的两次商品市场大幅下跌,反映出了大宗商品所具有的两种属性——金融属性与商品属性,金融属性更多地受市场流动性、美元走势影响,而商品属性更多地受经济增长前景影响。

  对于大宗商品来说,不同的品种在不同的时期这两种属性的地位是不同的。如黄金,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金融属性占主导地位,但是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黄金优良的物理性能给它在工业上的应用带来了市场,这使得黄金的商品属性地位有所上升;而对于大部分的农产品而言,商品属性则起主导作用,主产区天气的变化给价格带来的影响可能更让投资者关注。

  从历史上来看,1971年8月,美国放弃按35美元一盎司的官价兑换黄金的美元金本位制,实行黄金与美元比价的自由浮动。这是美元泛滥的开始,也是美元长期贬值走势的开始。

  可以说美元长期波动下行早已在投资者预期内,美债危机并没有对此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市场当前关注的重点仍然是流动性和经济复苏前景。这两个因素的变化对市场产生的影响将远远大于美元贬值的影响。

  研究显示,经济周期的运行决定了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和下跌;同时,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会反作用于经济实体本身,无论是对CPI还是对经济产出都会形成直接影响,进而影响经济周期的运行。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的步伐仍然不稳,这种情况下,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将受到投资者对经济前景担忧的压制。

  同时,美元的贬值是对其他货币和资产的贬值,其中,美元对其他货币汇率的变化、变化的幅度和速度同以美元结算的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之间,还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美债危机导致美元贬值进而推动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的逻辑并不可靠。

  虽然单纯的美债危机对于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价格的影响并不确定,但是作为原材料的大量进口国,我们决不能放慢建设国际大宗商品定价中心的脚步。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现阶段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从初级资源以及产品市场的竞争,发展到贸易金融定价权的竞争,只有把我国的期货市场建成世界性的大宗商品定价中心,才能使其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国内企业也可以利用期货市场进行更好的套期保值,从而减弱国际农产品、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给经济带来的影响。

  因为起步晚,很长一个时期以来,外贸大国的背后是我国进口高价的原材料,再利用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生产出商品出口。这种模式实际上在用廉价的生产要素价格补贴发达国家。

  在世界大宗商品定价中心建设过程中,我国期货市场一些品种正在成为国际性的价格,以当前有色金属产品为例,上海的铜和铝的价格都有一定的独立行情,也对伦敦金属交易所行情产生了相当的牵引力,我国的橡胶品种所形成的价格不仅被国内的厂商作为定价的基础,也成为东南亚橡胶生产经营企业定价的基础。

  中国农业大学期货与金融衍生品研究中心主任常清认为,如果想要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实现定价权自主,首先应该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发展我国的期货市场,政府发挥主导作用,有序竞争,集中资源壮大交易所力量和影响力;同时努力发展资本实力强大的本土期货中介机构和投资主体,发挥机构投资者的资金优势、团队管理优势,更好地研究供求关系,使机构投资者成为期货交易的主体。

  对中国经济而言,中期研究院分析师赵先卫表示,当下对我们有利的经济形势是我国的消费提升空间大,国内金融杠杆低,这都是我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动力所在。(刘溟)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