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贷持续收紧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日益彰显,其间,信息不对称导致了众多银企合作呈现“雾里看花”的局面,这已成为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症结。
破解小企业融资难,解决信息不对称是关键。记者近日在江苏、湖南等地调研发现,一些地方正通过建设中小企业信用体系,有效解决了信息不对称问题,企业、银行、政府间的合作从“雾里看花”到“三方共赢”,探索出一条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新路径。
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减少信息不对称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个世界性难题,信息不对称是其重要原因。”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副局长黄慕东告诉记者,信息不对称使得银行难以全面了解企业,不敢冒险放贷。银行客户经理“踏破铁鞋”去发展客户,费时又费力。
“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的初衷就在于减少信息不对称,发挥信用信息服务在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央行征信管理局副局长张子红表示。
据悉,我国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始于2006年。当时,由人民银行牵头,在工信部、商务部、工商总局等部门的配合下,依托企业征信系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据张子红介绍,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整体思路为,通过收集与共享中小企业信息,增强中小企业信息的透明度,使得商业银行能够有效地判断中小企业风险并批量化管理中小企业贷款,主动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中小企业融资。
从“雾里看花”到“三方共赢”
“有了信用体系,信息不对称问题得以大幅减少,银企合作的‘雾里看花’问题得以解决”,江苏银行无锡分行行长杨凯表示,信用体系还起了重要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实现了银行、政府和企业的三方共赢。
记者调研发现,出于中小企业缺乏有效固定资产抵押物的不可改变现实,一些银行通过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筛选出一些信用记录好、符合产业政策、具备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创了众多全新的融资方式,如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订单融资等担保贷款,为众多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
“得益于中小企业信用信息辅助管理系统,银行有效缩短了审批流程,大大简化了中小企业贷款调查手续,在企业的历史交易、信用记录等情况的调查上节省了大量的调查时间。同时,银行的信贷风险也得到更好的控制。”江南农村商业银行董事会秘书许春培表示。
“信息体系对政府全面了解当地中小企业行业构成和发展状况等具有重要帮助,能够为制定、实施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信贷政策窗口指导、日常监测和调研提供数据支撑。”人民银行常州中心支行副行长赵晓春表示,同时,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也将为当地经济做出重要贡献。
对此,常州春晖动画有限公司总经理丁远大感触颇深:“以前别说是贷款时间长,有时企业都不知道该找谁去贷款。现在会有银行主动找上门来。信用体系能够更好地展示中小企业信誉,提高融资的机会,信用记录好、发展前景好中小企业无疑将会受益。”
地方政府牵头多部门合力是关键
记者了解到,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在全国开展后,很多地方结合当地企业发展特点和金融环境,开发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性中小企业信用信息体系。
记者调研发现,信息的丰富和详尽是各地信用信息体系的最大共同点。无论是常州、无锡这样覆盖地市层面的信用体系,还是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这样的以产业园区为切入口的信用体系,企业信息不仅包含企业基本信息、信贷信息等,财务报表,纳税、环保、行政处罚、知识产权、水电等经营信息也一应俱全。
“信息越是准确全面,才越有可能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帮助商业银行准确评估中小企业价值。”赵晓春表示。
此外,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在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在信息共享方面仍然存在着诸多壁垒,亟须部门间形成合力。对此,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行长周晓强表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关键在于牵头部门扎实做好协调,争取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赵晓春也认为,要实现企业信息的更全面采集,离不开税务部门、法院、水务、电力等多部门的协调合作。(记者 王培伟、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