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欧债危机再度发酵 危情能否“倒逼”欧洲改革

2011年09月26日 13:53 来源:解放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上周以来,短暂“蛰伏”的欧债危机再度发酵,希腊新一轮救助计划“难产”,意大利又被国际评级机构 “降级”,未来还会有多少欧洲国家被卷入“漩涡”?解决危机路在何方?在日前同济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理事会主办的 “全球视野下的中欧关系”学术研讨会上,本报记者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丁一凡和上海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中心主任徐明棋。

  危机会到何种程度?

  记者:最近希腊、意大利再传警报,您觉得希腊等国是否真的会出现债务违约,甚至被逐出欧元区?这将对世界经济产生哪些影响?

  丁一凡:如果欧元区各国政府处理危机不当,就不能排除希腊债务违约的可能性。不过,考虑到希腊的经济规模在欧元区中占比重很小,即便“破产”也不会对欧元区产生太大冲击;而作为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意大利就大到“救不起”的程度,如果意大利真出现债务违约,那么欧元区第四大经济体西班牙就可能成为下一头倒下的“恐龙”,与其联系密切的拉美经济也可能被拖下水。连锁反应一旦发生,金融海啸就会再次席卷全球,世界经济有可能再被拖回谷底。

  当然,这只具有理论上的可能性,在实际层面上并不容易发生。就拿“希腊退出欧元区”为例,从理论上说,希腊政府可以要求民众把手中持有的欧元换成原有货币德拉克马,利用货币贬值来提升本国的出口竞争力,但问题在于,希腊民众会放弃欧元重选德拉克马吗?

  徐明棋:希腊“破产”的可能性并不大。此前德国财长确实提出让希腊退出欧元区,不过如此一来,整个欧元区将付出巨大的代价。虽然德国民众因为援助希腊而怨声载道,但实际上,德国是从欧元中获益最大的国家,因为欧洲货币的统一,使德国摆脱了马克不断升值带来的价格劣势,大大促进了德国的出口,使本国产品畅销于整个欧元区。所以,德国等欧盟“大佬”并不是真的要把希腊“除名”,只不过是借此压迫希腊实行财政整顿。当前,欧洲各国也意识到希腊财政好转难以一蹴而就,已经延长借给希腊救助款的偿还期限。

  欧洲能否统一步调?

  记者:看来,希腊政府“破产”的几率并不大。那么,欧债危机接下去的发展将会如何?欧元区各国如何才能缓解、甚至解决这一难题呢?

  丁一凡:债务危机被“拖”一段时期的可能性较大。其实,欧元区克服危机的药方并非没有,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设计者们早就预料到了危机,甚至预见了解决方案:这就是通过危机进行“倒逼”,统一各国的财政经济政策,促成欧洲“经济政府”,甚至是“欧洲合众国”的建立,实现“欧元之父”们的最终理想。这种危机推动改革的例子在欧洲一体化的历史上屡见不鲜。法德两国领导人已就建立欧洲“经济政府”达成共识。

  但是,政治精英虽然达成了一致,一般民众却并不认可,尤其是德国民众,不愿为“寅吃卯粮”的希腊人埋单。面对危机,以邻为壑的民族主义情绪正在兴起。现在的局面是主张欧洲一体化的泛欧主义和主张各国自保的民族主义在赛跑,胜负如何,还需观察。

  徐明棋:危机解决最终需要欧洲央行出手。许多人认为欧债危机是货币一体化和财政政策国别化造成的,这只是表面现象。事实上,欧元区的设计者尝试过建立协调、统一的财政政策,本国赤字不超过GDP的3%的财政纪律就是其中之一,但由于缺乏有效监管,这项规定最终流于形式。在各国财政部相互独立情况下进行的政策协调,比起单一国家内部的协调,执行力度自然存在局限。同时,财政政策也需要货币政策相配合,但欧洲央行又没有被赋予最终贷款人的地位,也就无法像美联储那样,开动印钞机通过“量化宽松”来刺激经济。因此,要想解决危机,就要赋予欧洲央行最终贷款人地位。这一点目前还不可能,但危机如果发展到失控边缘,最后一刻有达成一致的可能性,这在欧盟历史上是有先例的。

  美国“阴谋”酿成危机?

  记者:之前有分析称,这次欧债危机是美国为了打压欧元而采取的“阴谋”,这种说法是否成立?

  丁一凡:“阴谋论”有一定道理。一个惊人的巧合就是,希腊债务危机爆发之时,正是欧洲国家债务总额超过美国之际。这种“超越”体现的是欧洲经济对世界的影响力赶上了美国,这当然是美国所不能容忍的。美国对欧元的打压在本次债务危机爆发前就留下了痕迹,比如,当初是美国高盛公司“粉饰”了希腊的巨额债务,才把这个不合格的“候选国”塞进了欧元区;而又是美国评级机构把希腊“降级”,摧毁了人们对希腊债务的信心。

  徐明棋:美国确实在对欧债危机的炒作中获利不少,因为欧债危机爆发之后,美债几乎成了唯一安全的投资避风港。一些美国大型投资机构也在这场危机中推波助澜。不过,说美国政府在其中起了作用,现在还没有充分的证据。本报记者 王少喆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