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警惕民间高利贷引发区域性金融危机

2011年09月28日 14:47 来源:人民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当前,民间高利贷成风,有愈演愈烈之势。温州20多家中小企业的老板“跑路”,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民间高利贷资金从何而来,政府从哪里着手进行监管,成为当前迫在眉睫的金融大事。

  民间高利贷日益普遍和严重

  今年以来,在宏观金融紧缩背景下,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资金周转困难,于是民间高利贷在全国各地盛行开来。高利贷在浙江、福建、江苏、内蒙古等地较为普遍和严重。浙江省温州市、义乌市、宁波市、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江苏省泗洪县石集乡、福建省厦门市、南平建阳市等都已成为高利贷的重灾区,这些地方几乎是全民从事借贷,涉及资金数以千亿计。

  从利率上看,上市公司放出的委托贷款年利率一般在12%-24.5%,民间贷款年利率少则30%-50%,多则高达100%甚至360%。而目前商业银行基准年利率只有6.56%的水平。但高利贷从来就是充满馅饼的陷阱。一旦高利贷投向的终端出问题,导致资金链断裂,就会引发一连串连锁反应,甚至危及社会安全。

  上述城市已经发生多起高利贷崩盘现象,多名企业老板扔下数以亿计的债务纷纷“跑路”。在温州,因高利贷资金链条断裂已有20多位大小老板“失踪”,闹得温州市人心惶惶。这么多老板“跑路”,牵扯众多机构和家庭,少则几十万、多则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血汗钱被卷走。因此,无论从资金规模还是从利率水平看,中国目前民间高利贷愈演愈烈,风险逐步加大,如不采取措施加以控制,有可能引发部分地区的金融危机。

  民间高利贷有肥沃的生存土壤

  高利贷的土壤在于资金供求矛盾。众所周知,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个老大难问题,由来已久。在金融紧缩条件下,众多企业资金链突然断裂,而企业和居民闲散资金找不到投向,此时高利贷往往最容易发生。高度竞争行业中,企业趋于微利,与其辛辛苦苦赚血汗钱,不如直接停产转行去做间接投资,或者干脆成立担保公司、寄售处等,这样来钱更快。与银行有密切关系的企业和个人照样能够从银行贷出款来,再发放高利贷,坐收渔利,导致资金外流,体外循环。众多上市公司资金雄厚,但缺乏合理投向,于是也违规将资金发放高利贷。

  目前,我国民间高利贷资金来源渠道众多,很多地方可以说是全民借贷,涉及企业、银行、上市公司、家庭和个人等众多主体。在一些地方,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众多银行资金被关系户贷出,再高利贷放出。上市公司也成为高利贷资金来源。据人民网统计,到9月初,中国69家内地上市公司发布123份有关委托贷款公告,其中涉嫌放高利贷共35家,放高利贷金额达93.80亿元。高利贷资金去向以受信贷紧缩影响较大的房地产、制造业为主。个别地方也流向了地下钱庄和赌博业。如鄂尔多斯市,每一个房地产项目都要向民间资本借钱,一般是40%-50%的资金来自民间资本,甚至有些楼盘的所有资金都来自民间资本。

  治理高利贷活动的政策建议

  上述很多地方已经发生高利贷危机。其他高利贷较为普遍和严重的省份虽然没有大面积爆发出危机现象,但应该引以为戒。如任其发展下去,高利贷危机的大面积爆发是迟早的事。政府监管部门应该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首先,适当调整偏紧的信贷政策,尤其是对中小企业不应一刀切紧缩贷款,要有保有压,灵活对待。银监会6月份发布《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以来,有一定效果,应该继续加大贯彻力度。

  其次,加强对民间高利贷现象的政策规范和监管,将民间借贷特别是高利贷行为纳入“体制内”一并管理和监管,不能因为超出银行贷款基准利率4倍以上不受法律保护为由而对高利贷行为听之任之。

  第三,严格控制银行和上市公司资金体外循环现象,避免国有机构出现巨额资金损失。

  第四,加强公众金融教育,以大量案例强化居民风险意识,要告知公众高利贷行为从来就是伴随着高风险,绝不能心存侥幸心理,暂时获小便宜最终结果吃大亏。

  第五,从长远考虑,应该建立针对中小企业的综合服务体系,真正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国中小企业1100多万家,个体工商企业3400多万个,融资一直是老大难问题。

  目前,中国正在酝酿建立中小企业管理体系的高层协调机制,设立国务院直属或挂靠部委的中小企业管理局,推动中小企业减负和融资,这一措施有望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制约中小企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助理、教授 戚聿东)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