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为达减赤目标希腊开征房产税 能否解困尚存疑

2011年09月29日 08:55 来源:金融时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面对巨大的国内和国际压力,希腊政府在削减赤字的道路中不得不“奋勇前行”。9月27日希腊立法者以155票对142票通过了存在较大争议的财产税法案。希腊官方预计,这项法案将在今年为希腊增加20亿或者27亿欧元的财政收入。而同日在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与德国总理默克尔会晤之后,默克尔也表示将“力挺”希腊。在上述背景之下,当日欧洲股市出现大幅上扬,除了三大股指盘中涨幅均超过2%外,德国和法国股市涨幅甚至一度超过4%。28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中国社科院欧洲所经济研究室主任陈新表示,希腊财产税法案的通过,无疑有助于其顺利获得10月份的救援资金。但这项措施能否真正得到实施以及能否缓解希腊债务危局方面依然存在值得质疑的地方。

  根据新的财产税法案,希腊政府将对550万的房屋所有者开征房产税,这大致相当于希腊家庭总数的80%。这意味着这些家庭将根据其居住的地点和房屋大小,每年额外支付800~1500欧元的税额。据希腊政府的估算,这个法案的实施将为希腊政府每年增加20亿欧元或27亿欧元的财政收入。不少分析人士表示,这将有助于希腊未来的减赤之路,也将使希腊在确保国际债权人给予该国进一步救助并避免债务违约的努力方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此前,市场普遍将这个法案能否获得通过视作帕潘德里欧政府面临的一大挑战。除了财产税法案之外,帕潘德里欧还须在未来数周内促使立法者通过多项类似的存在争议的减赤措施。这些措施还包括政府将把73万名公务员削减1/5,公共部门工资减少20%,同时养老金在上次减少10%的基础上再削减4%。“财产税法案获得通过,意味着帕潘德里欧依然有能力在削减赤字方面继续开展工作。”有经济学家表示,这有助于希腊当局获得外国债权人的信任。

  “财产税的通过,理论上应当是有助于希腊减赤计划的。”陈新表示,但眼下来看,这个计划的通过可能在帮助希腊10月份获得国际救援资金方面裨益更大。近来,随着希腊经济三季度持续衰退,希腊债券价格出现大幅缩水而信贷违约成本则大幅上扬,市场预计希腊发生债务违约的可能性几乎超过90%,希腊2年期国债收益率也飙升至70%之上。由于未能达到之前的减赤目标和预算,来自欧盟、欧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审计团队9月初暂停了对希腊的评估。28日这三方将重新抵达希腊雅典,在希腊政府计划进一步削减预算和增税之后展开新的讨论,这对于希腊而言则意味着新的1090亿欧元援助计划的一部分可能重新启动。在27日财产税投票之前,希腊财长维尼则罗斯发表讲话称,如果不能填平预算赤字,希腊经济很可能会陷入崩溃。一旦希腊政府的预算赤字超出援助计划中所设定的目标,这使得原定于下月中旬发放的80亿欧元援助款项面临风险。

  “从目前看,希腊在10月获得救助资金的变数应该不大。”陈新认为,一方面,在9月早些时候评估中断之后,希腊已采取了一些新的减赤措施,而目前这项财产税法案的通过也会为希腊赢得贷款“加分”;另一方面,包括IMF、欧盟和欧洲央行对希腊进行评估的终极目的,是为了督促希腊在减赤道路上继续前行,而不是为了放任希腊自生自灭发生债务违约的现象。

  与希腊采取紧缩措施随影而行的,是希腊国内民众的愤怒情绪和此起彼伏的罢工抗议行为。有经济学家称,虽然希腊推出财产税能够有助于恢复市场信心,但考虑到希腊国内工会和民众对这个措施的反对情绪,未来的执行效果堪忧。就在27日希腊立法者就这项计划进行投票之时,有少部分情绪激动的游行抗议队伍就与议会外的警察发生了冲突。“在真正缓解希腊债务危机方面,财产税法案的最终效果可能难言乐观。”陈新表示,除了希腊国内愈演愈烈的反紧缩情绪,目前希腊失业率高达16%,希腊家庭平均收入仅为2.6万欧元。

  究竟有多少希腊家庭愿意和能够支付这笔新增的财产税,究竟这项计划对希腊政府减赤能否带来预想的那么大的帮助,目前来看都是存在疑问的。

  事实上,随着希腊债务问题的久拖未决,市场对希腊即将发生债务违约的担忧已影响至欧洲核心国家,并进一步引发可能拖累全球经济进入二次衰退的疑虑。在上周末举行的IMF和世界银行秋季年会上,各界都对欧债危机表示了担忧。26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再度强调欧债危机的紧迫性,他说,欧洲政府“已采取了负责任的行动,但这些行动并不足以遏制危机”。“当前欧债危机的解决主要有两个难点,一个是流动性问题,一个是市场信心问题。”陈新说。而在金融全球化的当前,国际资金借机炒作欧债问题,导致市场大起大落,又令欧债危机的解决愈发具有复杂性和紧迫性。记者  莫莉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文萱】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