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危机期间人民币一直是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稳定锚

2011年10月13日 09:12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央行金融研究所报告驳斥美方关于中国操纵汇率、人民币币值大幅低估等错误言论

  2011年10月11日,美国会参议院通过了《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央行金融研究所对人民币汇改的历程和成果进行了长期跟踪研究,撰写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进程回顾与展望》报告,以事实和数据反驳了美方关于中国操纵汇率、人民币币值大幅低估等错误言论,以充分的数据事实说明,人民币汇率正逐渐趋于均衡合理水平,而且在亚洲金融危机和本次金融危机中,人民币扮演了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稳定锚角色。

  在强调市场化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始终坚持的方向的同时,央行金融研究所报告认为,坚持主动、渐进、可控的原则,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对增强中国对外经贸的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优化、增加就业特别是服务业的就业、抑制通货膨胀、维护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如果没有1998年和2008年两次大的外部冲击,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有可能走得更快、更远。”该报告强调。

  1994年汇改以来至2011年9月末,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36.9%。截至2011年8月末,按照国际清算银行口径计算的人民币对主要贸易伙伴的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累计升值33.4%和58.5%。在国际清算银行监测的58种货币中,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幅度分别排在第13位和第10位。如果从2005年7月汇改以后的情况看,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升值30.2%,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升值13.5%和23.1%。尤其是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的2008年8月-2011年8月间,人民币名义和实际有效汇率分别升值1.2%和5.0%,在国际清算银行监测的58种货币中,分别排在第15位和第12位。

  “像上次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一样,人民币继续扮演了国际货币体系中的稳定锚角色。按照现在的渐进升值方式,加上其他结构调整措施逐步见效,中国将渐进、稳妥地实现汇率均衡。”央行研究所强调。

  从经常项目差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来看,人民币汇率调节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正在逐渐发挥。2005年汇改以来的人民币汇率大幅升值虽然没有改变中国经常项目顺差的格局,但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在2007年达到历史最高点的10.1%后明显回落,2010年为5.2%,2011年上半年进一步下降至2.8%。

  2005-2010年间,中国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18.2%,就业年均增加1120万人。同时,人民币汇率改革也为地区乃至世界经济金融稳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次危机发生以来的2009和2010年间,中国进口年均增长13.8%,较出口增速高6.1个百分点,中国需求成为拉动许多国家经济复苏的重要因素。

  目前中国已全部完成加入世贸组织时所承诺的关税减让义务,关税总水平从2002年15.3%降至2010年的9.8%,为发展中国家中最低。

  中国一直高度关注中美间的贸易失衡问题。近年来,中国采取了多项措施扩大进口。过去10年里,中国是美国增长最快的主要出口市场。

  据美方统计,美国对中国出口由2001年192亿美元扩大到2010年919亿美元,增长了379%,同期美国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仅增长了67%。

  近年来,美国对中国出口增幅远大于美国对中国进口增幅。因此,应该客观、公正地认识中美之间的贸易不平衡。“对人民币汇率的无端指责,将人民币汇率问题政治化,不仅解决不了美国储蓄不足、贸易赤字和高失业率等问题,而且可能严重影响中国正在进行的汇率改革进程。”央行金融研究所强调。

  “中国将继续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灵活性,发挥汇率对调节国际收支的积极作用。”央行金融研究所强调,但是,国际收支不平衡反映了许多结构性问题,以及现行涉外经济管理体制机制的不适应。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人民币汇率改革之所以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原则,就是要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力求使可能发生的内外部负面影响最小化,为一揽子的结构调整和配套改革争取时间。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经济结构的演变具有内在规律性,再平衡需要多方面努力,且必然是个渐变的过程。”央行金融研究所报告最后强调。 据《证券日报》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