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 “破6”或只是时间问题(2)

2011年10月13日 11:29 来源:长沙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005年以来人民币升值历程

  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宣布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当天,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由8.2765上调至8.1100,上调2.1%。

  2006年5月15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突破8∶1的心理关口,达到1美元兑7.9982元人民币。

  2007年1月11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突破7.8,同时人民币汇率13年来首次超过港币。

  2007年5月21日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日波幅从±0.3%扩大到±0.5%。这是自2006年初银行间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以来最重要的举措。

  2008年4月10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首度“破7”,达到6.9920元人民币兑1美元。

  2008年下半年-2010年6月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币停止了升值走势。

  2011年6月17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6.4716,创出汇改以来新高。汇改重启一年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5.2%,2005年汇改以来升值21.8%。

  2011年10月11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6.3483,击破6.35。

  美国近年来干预人民币升值事件

  2010年9月,美国一些国会议员和商业组织以中国自2010年6月宣布实施新一轮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升值幅度过小为由,集合133名国会议员,要求国会就这项法案投票。这一背景下,众议院筹款委员会在举行听证后对该法案进行了表决。

  2010年9月,美国财长盖特纳就人民币汇率和中国经济关系在美国会发表证词,称人民币被显著低估,将借助G20、APEC及IMF等国际渠道联手其他国家施压人民币。

  2010年9月,美国总统奥巴马接受美国CNBC电视台访问谈及人民币问题时表态,称中国在人民币问题上未尽权利,美国将先于WTO对中国采取更多制裁。

  2010年9月,美国国会众议院称将对所谓的低估本币汇率的国家征收特别关税,剑指人民币,并以348比79的投票结果通过特别关税法案。

  2011年2月4日,美国财政部公布的向国会提交的《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再次拒绝将包括中国在内的主要贸易伙伴列入汇率操纵国。这是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第四次拒绝将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不过,报告在肯定中国所作的努力的同时,也声称迄今为止人民币的升值幅度仍然不足,中国需进一步加快升值步伐。

  2011年10月11日,美国会参议院通过了《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美国国会推出的人民币汇率法案初稿,主要有两大内容,一是迫使白宫和财政部尽快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二是制定了详细的制裁清单,一旦中国被列为汇率操纵国,美国政府就必须依照法案上的清单严厉制裁中国。

  外交部:美国“议案”损人不利己

  商务部:希望美方作出正确抉择

  新华社北京10月12日电 外交部发言人马朝旭12日在此间就美国会参议院审议通过涉人民币汇率法案回答记者提问,他呼吁美国政府、国会和各界坚决反对以国内立法形式就人民币汇率问题炒作施压,维护中美经贸关系健康发展。

  有记者问:美国国会参议院近日审议通过了《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中方对此有何评论?

  马朝旭答:中方已经多次阐明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的政策,并表明了坚决反对美国会参议院有关人民币汇率议案的严正立场。这项议案以所谓“汇率失衡”为名、行保护主义之实,严重违反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不仅解决不了美自身经济和就业问题,到头来只会严重干扰中美经贸关系,干扰中美两国和国际社会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复苏和增长的努力,损人而不利己,有百害而无一益。

  马朝旭表示,中方呼吁美国政府、国会和各界坚决反对以国内立法形式就人民币汇率问题炒作施压,抵制保护主义,抵制把经贸问题政治化的错误做法,维护中美经贸关系健康发展。

  此外,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12日就此发表谈话指出,在全球经济复苏面临严峻考验的关键时刻,美参院推动以立法方式逼迫贸易伙伴货币升值,无异于发出贸易保护主义升级的错误信号。此举严重违反了国际规则,不仅威胁中美经贸关系的稳定发展,也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挑战、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努力背道而驰,中方对此坚决反对。

  沈丹阳强调,中方一贯主张中美双方加强沟通,共同采取积极正面的措施发展中美经贸合作。美国会的相关议案一旦成法,势必导致中美经贸关系严重受损,这是中方所不愿看到的。希望美方深思明辨,客观理性地对待汇率问题,作出正确抉择。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