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炒家资金吃紧 第四套人民币下跌逾三成

2011年10月31日 09:12 来源:南方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如同渐入深秋的天气,最近人民币收藏市场也出现一股“寒意”,第四套人民币出现三成以上的跌幅。尽管第一二三套人民币未受影响,但炒家资金吃紧引发的下跌,还是让投资者认识到“有涨有跌”的收藏市场。业内专家表示,人民币收藏不能跟风炒作,“时间”是一把检验器,未来投资者可以寻找题材特殊的品种进行收藏。

  1.关注品相。由于人民币经常在市场流通,因此影响钱币的品相。如果品相不好,先自贬值大半,价格难以提升。品相太差的人民币,无论从增值角度还是从研究角度,收藏意义已不大。建议品相在三品以下的人民币不要收藏。

  2.考虑稀缺程度。同样的全同号或顺序号、对称号,发生在不同版别,价值也会有很大差异。一套钞票号码尾数三个以上数字相同有收藏价值,尾数相同的数字越多,收藏价值越大。目前退出流通的第一套和第二套人民币,品相全新的存世量不多,特别是第一套人民币更是少之又少。

  3.不要收藏流通中人民币。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流通中的人民币不能上市交易,只有退出流通的人民币才可以买卖。

  人民币收藏

  “三大纪律”

  【链接】

  人民币市场“涨跌互现”

  如同变幻莫测的股市,近期的人民币收藏市场也出现“涨跌互现”的行情,前三套人民币行情持续上扬,而第四套人民币价格都出现一定的回落。

  在广州纵原邮币卡收藏品交易市场,由于近期市场出现一定的回调,加上天气因素,人气方面大为减少。

  据交易市场里面一家姓陈的老板介绍,第四套人民币的启动行情可以追溯到2008年底,在两年多的时间内,1990年版的2元,市场价格从原来的2.68元上涨到前不久的40元左右,而1980年版的2元,则从原来的6元上涨到80元左右,“涨幅至少在10倍以上”。而1980年版的50元则已经上涨到3000元,1990年版的50元上涨到280元左右。

  然而,市场进入10月后风云变幻。大概两周前,第四套人民币收藏价格开始回调。1990年版的2元的市场价格已经回调到25元左右,而1980年版的2元已经跌到50元左右,跌幅近三成,“而且很多卖家只愿整刀(100张)购买”。而第四套人民币1980年版的50元的市场价格回调至1600元左右,1990年版的50元市场价格为160元。

  陈姓老板表示,很多投资客都以为纸币市场只涨不跌,但事实上,很多投资者在大举杀入收藏市场时,同样面临“折戟”的风险,这和股市其实差不了多少。

  “应该说是市场分化的原因”,陈姓老板告诉记者,尽管第四套价格出现回落,但前三套人民币的行情依然坚挺。如第二套人民币中的1角和2角,今年以来已经从原来的180元左右和800左右,上涨到目前的700元和2800元。

  据了解,目前市场上第一套和第二套人民币已经很难找到。第三套人民币小全套售价稳定在3150元左右,而第四套人民币小全套整套售价约为500元。

  然而,在1953版的3元和10元面额的纸币前,上述若干套人民币都是“浮云”,估价高达5万元左右的53版3元,以及估价超过40万元的53版10元纸币,成为目前市场中稀罕的收藏。

  炒家资金吃紧引发下跌

  无风不起浪。这波第四套人民币收藏价格的下跌,与此前的疯涨及炒家资金吃紧不无关系。

  据业内专家透露,此前新进市场的投资者很疯狂,基本上都是整刀整刀地购买,这一定程度反映出原来的货币宽松与游资炒作的格局。然而,在前一段时间江浙地区爆发资金吃紧的风波以后,市场出现大量的第四套人民币藏品“抛售潮”,加上今年国庆前礼品公司收购了大量第四套人民币做纪念册,导致库存增加,种种因素的结合,导致第四套人民币行情没“hold住”。

  而纵原市场的陈老板也告诉记者,目前第四套人民币正在流通中,存世量较大,进入收藏市场属于“名不正言不顺”,此前出现的疯涨现象并不符合情理,行情下跌也算是市场充分消化的过程。

  业内专家表示,目前的市场受多方因素影响,既与国内外经济大环境息息相关,同时也有行业特点与区域影响。当前的人民币收藏由于资金的大举进入,很容易受到庄家的控制,很多庄家“快进进出”,导致跟风买进的投资者稳稳“套牢”。因此,人民币收藏投资不可盲目跟风。

  钱币投资专家表示,今年10月份以来,第四套人民币调整幅度较大。但从长期投资角度来看,人民币投资前景仍然看好。

  从纸币市场来看,前三套纸币已完全进入收藏领域,第四套人民币虽然未退出流通,但央行早已宣布“只进不出”,未来可以寻找特殊题材的品种进行收藏。(记者 彭国华)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