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深圳发展银行公布了合并平安银行报表后首份业绩报告,今年前三季度,深发展及控股子公司平安银行实现净利润76.87亿元,同比增长63%,这是上市银行公布的首份三季报。
截至10月29日,有15家上市银行公布了三季报,它们无一例外地延续了良好势头。这15家上市银行前三季度共实现净利润6900亿元,同比增长31.6%。其中,民生银行以64.42%的净利润增幅居首,增幅最小的中国银行前三季度净利润增长也超过22%。
不难发现,受到外围经济环境不景气等因素的影响,不少上市公司前三季度的业绩并不理想,上市银行却独善其身,甚至远远高于其他上市公司的利润增长率。回顾过去,不论是在业绩普遍飘红的2007年,还是在笼罩在一片惨淡愁云下的2008年,抑或是在业绩表现相对平稳的2009年、2010年,上市银行始终都能做到“旱涝保收”,这背后的原因值得关注。
净息差成为业绩助推力
今年前三季度,15家上市银行净息差收入总共达到1.29亿元,占到营业总收入的78.9%。其中,五大国有银行净息差收入占总营收的75.7%,股份制银行净息差总收入占总营收比例则超过90%。
加息通道下,银行的资金成本不会同步上升,贷款收益却会有明显增长。加上在信贷紧缩背景下,银行议价能力提升,利率从货币宽松时代的下浮转为大幅上浮,使得银行净息差收入明显增长。业内专家指出,在信贷紧缩背景下,银行主动调整经营结构,大力挖掘小微企业等高定价客户,是部分银行息差收入增长的重要原因,但总体而言,我国目前规定存款利率上限、贷款利率下限的利差保护格局,帮助银行实现了“旱涝保收”。
广东金融学院理财研究中心主任赵立航认为,商业银行的净息差收益增长,与从紧货币政策下银行议价能力不断攀升有直接关系,央行年内已经数次加息都是对称加息,而贷款利率早已实现市场化,出价高者得,这使得银行的贷款收益大幅提高。
已披露的上市银行2011年三季报数据显示,多家银行今年第三季度存款出现负增长。市场人士认为,存款流失现象不仅将对银行规模扩张速度带来制约,也将会对银行中长期业绩带来负面影响。
今年以来,央行不断调高存款准备金率,CPI高涨和持续的负利率导致居民储蓄意愿普遍偏低,这让各大银行资金吃紧,争夺存款就成为各家银行最重要的竞争。9月初,央行下发通知,将商业银行的信用证保证金存款、保函保证金存款等三类保证金存款纳入存款准备金的缴存范围。此次政策调整,使原本已经紧缩的流动性更为紧张。
三季报显示,中国银行今年9月末存款余额为79708.46亿元,相比今年6月末的存款余额80964.31亿元,存款减少了1255.85亿元。中信银行今年6月末存款总额为18732.27亿元,9月末存款总额则减少了32.68亿元至18695.59亿元。拥有23468家分支机构、网点数量全国第一的农行,今年9月末存款余额较6月末亦出现轻微负增长。
存款的流失客观上也导致银行资产规模增速的下降。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不能仅仅看到银行资产增幅的下降,“银行表内业务的资产负债增长有所下降的同时,银行表外的理财业务却增长迅速,不少存款转化成为理财资产,两者叠加,银行的业务规模还是在增长过程中。”
难改资本市场“抽水机”角色
今年上半年,有14家上市银行公布了再融资计划,频繁的再融资步伐说明银行急需缓解资本压力。
从已公布三季报的上市银行来看,农行和中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较去年年底分别出现了下降。农行资本充足率11.85%,核心资本充足率9.36%,较去年底分别上升0.26个百分点和下降0.39个百分点。中行资本充足率12.84%,比去年末上升0.26个百分点,核心资本充足率9.92%比去年末下降0.17个百分点。交行核心资本充足率为9.24%,较去年年底减少0.13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为11.89%,较去年年底减少0.47个百分点。
由此可见,上市银行依然面临资本压力,这也是让上市银行加快再融资步伐的原因。
业内人士指出,银行再融资看似为了达到监管标准,实现稳健经营,但本质上映射出我国银行业严重依赖利差收入的业务模式有其现实合理性,但是也凸显商业银行盈利能力降低以及资本金补充渠道并不顺畅的缺陷。
当前,如果银行不加速盈利模式转型,那么随着资本日益消耗,一“缺钱”银行便向市场伸手,俨然成为一种顽症。对此,商业银行只有减少对传统大客户的依赖,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同时降低资产的风险权重,提高非利息收入占比,才能减轻资本消耗压力,加快转型步伐。本报记者 刘 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