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市场沸沸扬扬的希腊公投问题,2日欧盟领导人、法国总统萨科奇、德国总理默克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与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在戛纳举行了紧急会晤。萨科齐在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强硬表示:“如果哪个成员国不能遵守大家制定的规则,那么它就必须离开欧元区。”他同时强调,只有当希腊举行全民公投后,才会考虑向其发放第六批救助贷款。德国总理默克尔也称:“我们希望实现一个包括希腊的稳定欧元区,而不是失去希腊,但稳定欧元的目标更为重要。”IMF总裁拉加德也确认:“IMF将在希腊举行全民公投、且一切不确定性因素都得到解决后,才考虑对希腊发放下一笔贷款。”
3日,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分析师边卫红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认为,本次紧急会晤好似一个转折,此前德法之间虽在救助细节上存在分歧,面临的国内压力也各不相同,但两国在避免希腊违约、防止欧元及欧元区解体的政治立场上是一致的。而此次会议传递的信息是法德立场已发生转变,这意味着希腊迫于国内政治压力、采取公投的决定,使法德的救助重点从救希腊转为救银行、救欧元。而瑞银证券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在回复给记者的邮件中则对希腊民众投票通过援助方案表示乐观,认为如不接受救助方案可能会给希腊以及欧元区带来严重后果,这是谁都不愿看到的结果。
边卫红分析说,德法用“退出欧元区”的言论施压希腊,用意在于给国内民众一个交代,因为明年德法两国都将面临换届选举。以德国为例,最新民调结果显示,半数德国选民认为默克尔处理欧元危机不当,不希望她在换届选举中再次当选。与此同时,帕潘德里欧有关“相信民众能作出正确选择”的回应,好似一记妙传,直接将“球”踢给了希腊人民。事实上,希腊救助资金获得是需要付出巨大代价的,包括更加紧缩的财政紧缩计划,帕潘德里欧把“球”踢给人民,一方面是为了一定程度缓解自身所承受的巨大民众压力,防止一个人承担太多责任,避免自己成为历史罪人;另一方面,德法施压无疑也将会给民众带来压力。帕潘德里欧此番言语也是迫于压力的无奈之举。但这可能令欧洲防止危机蔓延的脆弱努力功亏一篑,因为希腊问题已经到了无法再拖延的地步。
“当然,本次会议传递另一个信号便是,德法的救助重点或许已从救希腊转为救银行、救欧元。”边卫红表示。在希腊危机愈演愈烈的同时,近期种种迹象显示欧洲银行业确已步入严冬。2日公布财报的法国巴黎银行面对三季度净利下滑71.6%的困难局面,作出了裁减2700个岗位的决定。荷兰国际集团(ING)迫于收入压力,已宣布大幅削减支出,应对严峻环境。而意大利金融稳定委员会也于近期表示,该国一些银行在国家市场融资遇到困难。有观点认为,银行业困局的“罪魁祸首”在于对希腊债务拥有的巨大风险敞口,如不控制危机的蔓延态势,将有更多的欧洲银行卷入漩涡。事实上,除“恐吓”希腊外,萨科齐和默克尔还达成共识,决定在下周一的欧元区财长会议上,协商如何加快欧元区救助基金杠杆化,以建立一堵防火墙,防止希腊危机向其他国家以及银行业扩散。“当然,如果德法不救希腊,或是公投失败,希腊将面临无序违约,这引发的多米诺效应将使欧洲银行遭受重创,并威胁到意大利和西班牙等更大经济体,欧元区可能无力对这些国家进行援助。从这个意义上说,陷于两难境地的德法,如救助重点真发生转变,也不会对当前混乱局面带来多少积极作用。”边卫红补充道。
2日晚,希腊总理帕潘德里欧在戛纳与法国、德国、欧盟和IMF领导人紧急会晤后表示:“希腊是欧元区的一部分,这意味着许多权利与义务。在经过与议会协商后,我决定在12月初举行全民公投,日期很可能是12月4日。”他还表示坚信希腊人民的智慧,相信人民能作出有利于国家的正确决定。不过,外界对于希腊公投成败的预测分歧较大。边卫红认为,希腊确实存在公投遭否、无法获得援助资金,从而导致债务违约、最终难逃国家破产,并被迫逐出欧元区的可能。她的看法是,公投事件进一步给希腊债务危机蒙上阴影,未来几个月希腊获得救助资金的可能性不大,公投速度将与债务违约速度赛跑,而且当前德法在面临着经济疲弱、本国银行业风险加大的背景下,放松救助条件的可能性不大,因此希腊问题仍是未来一段时间影响欧债危机演进的核心。她的观点是,欧债危机前景依然悲观,这与希腊救助一再受挫有关,也与欧盟整体经济金融形势有关。从金融方面而言,德克夏银行凸显了欧洲银行业的脆弱性,但这只是欧洲银行业风险暴露的一角,随着希腊债务违约,欧洲银行业将迎来资产减记与倒闭潮;从经济方面而言,高失业率与经济低速增长并存局面在短时期难以得到缓解。欧洲真正走出债务危机需要救助机制的系统性安排,需要财政政策的统一,同时从根本而言需要金融业及经济增长方式的结构性调整。
不过,汪涛则认为,希腊民众目前反对救助方案的理由主要是对财政紧缩政策所带来的眼前利益缺失的短视,以及对政府社会利益分配不公的抗议。而在最终公投时刻,希腊人民很可能会对援助方案投赞成票,给政府博得喘息之机,因为不接受救助方案可能会给希腊以及欧元区带来严重后果。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