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近弱远强农产品 等待阴云消散

2011年11月18日 08:33 来源:经济参考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全球经济低迷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是近期压在大宗农产品市场上的一片阴云。分析人士认为,受宏观经济形势不好等因素影响,包括油脂油料在内的诸多农产品短期都将维持低位震荡,行情很难突破向上。但明年经济形势若回稳,商品将体现其投资价值,大宗农产品价格也会再次走强。

  油脂油料短期较难向上突破

  9月份以来,不见起色的欧债危机和全球经济,成为拖累大宗农产品市场的主要力量。北京中期高级分析师张向军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食用类农产品受需求变化的影响较小,但在期市这样的资本市场,投资者的心理会受到宏观经济的影响。当欧债危机恶化时,投资者出于避险考虑会抛售商品,从而造成价格下跌。

  油脂油料市场同样未能幸免。今年上半年油脂油料市场在低迷中运行,下半年市场虽开始走出调控阴影,但欧债危机影响扩散,国内油脂现货市场在经历短暂回暖后再度下行。

  在日前召开的第六届国际油脂油料大会上,市场的主要观点是“豆类油脂类近期震荡,后市看空”。主要因为目前美国大豆出口不畅,而南美大豆播种顺利,宏观经济形势更是压制远期价格的主要因素。

  南华期货研究部经理孙明磊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现在的市场是“剧烈下跌、缓慢上涨”,短期没有太多的炒作题材,油脂油料将低位震荡,行情很难向上突破。

  中粮粮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费忠海认为,当前全球宏观经济还面临一系列问题。从大豆本身来说,除了宏观和基本面发生重大变化之外,美元指数的上升对其价格影响或许更大。

  棕榈油成油脂市场亮点

  美国农业部11月上旬发布的供需报告显示,农作物库存量高于市场预期,部分作物需求量遭下调,需求成为影响市场的重要因素。

  虽然宏观经济对农产品需求的影响较小,但油脂油料当前的需求情况也并不乐观。孙明磊认为,从国内的需求来看,中国人均食用油消费量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而随着生猪价格持续回落,养殖户的补栏积极性降低,豆粕的需求量减少,这导致油脂油料的现货需求疲弱。

  中粮粮油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油脂油料部总经理王印基介绍,中国油脂需求高速增长期已过,未来五年将维持3%至5%的增幅,增长结构性变化特征明显。至于油脂油料的进口,未来仍将以大豆和棕榈油为主,并进一步向油料倾斜。

  相比之下,棕榈油成为了油脂市场的亮点。因全球需求增长以及市场担忧降雨抑制马来西亚和印尼棕榈油产量,马来西亚衍生品交易所的棕榈油期货本周攀升至近5个月来的高位。

  马来西亚G anling有限公司董事林亚丰在第六届国际油脂油料大会上说,棕榈油是全世界增长最快的食用油,年均增长率大概为8%左右,过去的十年一直保持这样的增速。由于新兴国家的需求不断增加,生物柴油的需求增加,2012年棕榈油供需将会出现较小缺口,预计毛棕榈油明年将涨至1100美元/吨。

  马来西亚棕榈油委员会营销与市场拓展总监FaudzyA srafudeenSayedM oham ed认为,在不远的将来,棕榈油需求将会非常强劲,每五年都会增长2000万吨。

  农产品后市仍有上涨动力

  不过,当前市场情绪并非一味悲观。银河期货分析称,C F T C公布的持仓显示,截至上周,C B O T大豆净多头增加超过5500手,这是几周来首次出现大幅增加现象,显示基金对短期市场走势悲观情绪有所缓和。

  东吴期货认为,尽管目前宏观面基本面利空频出,对豆类油脂类市场不断形成打击,但价格在短期内已经出现较大幅度下挫,进一步下跌的空间不大,近期或将维持弱势震荡,后市仍有上涨的可能。一是全球性货币政策有逐渐放松迹象,二是国家最低收购价有望进一步上调,限制下方空间,三是年末为油脂油料的传统消费旺季,存在季节性上涨可能。

  张向军认为,一直到明年一季度,欧债问题都还会受到关注,市场走弱的可能性较大。随着各国政府出台救市措施和经济形势回稳,商品将体现其投资价值,出现下跌后的技术性或报复性反弹。

  高盛高华证券认为,尽管欧洲危机仍将继续,但全球增长应会为需求提供足够的支撑,从而在未来12个月推动主要大宗商品价格上行。

  布瑞克环球农业咨询公司分析师林国发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全球农产品生产成本都在不断上涨,当宏观因素让位于基本面后,在成本上升和供需偏紧的情况下,未来整体农产品的价格还会震荡走强。

  孙明磊认为,受明年上半年美国大豆出口好转预期影响,再加上大豆种植面积减少以及货币政策放松等因素刺激,预计油脂油料价格将会出现恢复性上涨。记者 白田田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