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振”:百姓获利还是拯救银行
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在前三季度CPI涨幅高企导致实际负利率的情况下,全社会的投资理财需求和银行的揽储放贷压力共振,成为银行理财产品大行其道的主要原因。
一方面,2011年股市、楼市投资吸纳资金能力大减,居民和企业的资金为了获得相对稳健的收益,没有悬念地流入银行理财产品市场。
东方证券资产管理公司副总经理任莉对记者感慨:“由于今年股债双熊,导致很多投资者都转向了低风险的银行理财产品。”在2006年-2007年的上一轮牛市中“呼风唤雨”的公募基金也面临惨淡境况,今年频频陷入上市公司丑闻的基金业不仅没能吸引投资者入市,更是多次引发赎回潮。
在今年前三季度人民币存款同比少增2.09万亿元后,中国人民银行不久之前公布的数据显示,10月人民币存款净下降了2010亿元。“今年以来一直就是存款搬家,但不再搬进股市、楼市。”北京市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内部人士说,“但在负利率时代,普通客户买理财产品虽然跑赢了存款,但可能依然跑不过CPI。”
另一方面,随着2010年1月以来央行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主要依靠利差收益赚钱的国内银行业对资金吃紧,因此出于竞争存款资金、应对存贷比考核等需求,顺势加大了理财产品的发行力度。
之所以称之为“顺势”,曾刚认为,今年银行理财产品创新的种类很多,主要原因之一是在通胀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投资者对理财产品有旺盛的需求。
而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对此详解:银行理财产品的出现便体现了银行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要求,在银行发行销售理财产品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是替代信贷,一是变相揽储,这使得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了“伪理财”的特点。“所以,监管机构一直在进行规范,对以上两种倾向进行封堵。”他说。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