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理财考卷:若说通胀猛于虎 理财产品是武松?(2)

2011年12月22日 11:24 来源:沈阳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二) 名词解释

  1.抗通胀

  正确答案:要说“抗通胀”,首先要了解什么是“通货膨胀”,通胀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根据今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11月份CPI均处于上涨区间,从一月份的4.9%到11月的4.2%,其中7月CPI达到峰值6.5%,都远高于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3.5%。虽然第四季度CPI涨幅有所回落,但通胀警报并未解除。物价飞涨,工资不涨,存款也是“负利率”,所以悲催的小老百姓都艰难的扛着“抗通胀”这面大旗,被逼无奈的与CPI赛跑。但一年到头,大家还是发现,就算跑过刘翔,也跑不过CPI啊!

  2.转存临界点

  正确答案:刚存入银行后的钱,突然遇到存款利率上调,储户从存入日到转存日的日期如果能满足“转存后到期利息高于转存前到期利息”,就称为“转存临界点”。“转存临界点”计算公式为:360天×所选存期×(新利率-原利率)÷(新利率-活期利率)。如果存入的天数已大于转存临界点,则不要进行转存,若小于转存临界点,则可以进行转存。以2011年7月加息、一年定期存款为例,360×1×(3.5-3.25)÷(3.5-0.5)=30天。也就是说此次加息后,一年期存款如果存入的天数已大于30天,就不需要再转存了。

  3.变相高息揽储

  正确答案:高息揽储是指金融机构在办理储蓄存款业务过程中、违反利率规定,擅自支付手续费、补贴、实务等变相抬高储蓄利率的一种揽储方法。而在今年流动性紧缩,银行存贷比频频逼近“高压线”的特殊环境中,每到月末、季末,银行都会推出“期限超级短、收益疯狂高”的理财产品,这表面上是让投资者享受理财“盛宴”,实质是银行想利用高收益吸引更多的储蓄存款。当然,“超短疯”也逃不过监管部门的“眼睛”,今年9月30日,银监会曾下发相关《通知》,强调不得通过发行短期和超短期、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变相高息揽储。

  (三) 简答题

  今年的银行理财产品销售如此火爆,收益率也在逐步提高,很多人都把它当做理财市场中“抗通胀”的最后一根稻草,一年到头,它到底跑赢通胀了吗?

  正确答案: 2011年股市、基市哀鸿遍野,对普通投资者来说,若能少赔钱就算是万幸了。在投资理财市场中,银行理财产品可谓“风景这边独好”,不仅收益高,而且收益稳定,风险小,而且大部分理财产品都能实现预期收益率。由此可见,银行理财抗通胀最给力。但是,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这只是和其他投资方式——如基金、股票比较得出的结论。从绝对意义上说,买理财产品跑赢通胀,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等多方面极其苛刻的条件。所以,理财产品跑赢通胀一点都不简单。不信,看数据说话,综合各月相关数据,不难粗略估计出,只有所购理财产品的实际年化收益率超过6%,才可能跑赢通胀。但投资者要想选中那些年化收益6%以上的银行理财产品,仅有大约2%的可能性。如此之低的概率,您相信自己有那么幸运吗?

  (四) 论述题

  很多人在面对时下投资市场时,都会悲哀的发现,无论自己如何变着花样的投资,最终都敌不过那猛于虎的通胀。最近,A股指数再度回到了10年前,对2012年经济的迷惘、对市场的存疑,让不少投资者继续对银行理财产品寄予了希望。2012年的理财之路上,银行理财产品将有如何转变,又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正确答案:

  “短步快跑”变身

  “锁定中长期”

  2011年的投资市场上,银行理财产品无疑是最强劲的生力军,尤其是低风险型的产品,不仅发行规模创下了天量,收益率也不断刷新。但它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很大程度上是由紧缩的货币政策决定的。

  习惯了“跑马圈地”式发展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终将被监管机构勒住“缰绳”。其实,这种监控早在今年三季度便开始,所以2012年银行理财产品市场阵痛在所难免,也会渐渐回到本来的价值轨道。严管银行理财产品对投资者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规范了市场与产品,长期来看有利于杜绝银行理财产品中潜在的风险;另一方面,收益率畸高的理财产品将难现市场,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恐将回归。

  我们当然希望在新的一年全球经济可以平稳些,中国经济稳步前行,理财市场更加健全,投资渠道增多,股市能够涨一些、内幕交易少一些,房价能够降一些,百姓赚钱多一些,这样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好些……但俗话说,常在市场漂,哪能不挨刀!2011年很多人都度日如年,但经历了风雨洗礼,相信投资者会越战越勇。我们要对市场说,来日方长,且待明年!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