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香港人民币离岸中心迈向成熟

2011年12月23日 11:48 来源:国际商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最近,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反常态,出现大幅波动,而香港离岸人民币汇价也随之出现波动,与在岸汇价相比,由溢价变为折让。

  香港金融界人士指出,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由供求决定,双向波动凸显市场正逐渐成熟,而离岸汇价也没有牵动在岸汇价太大的波动。由此可见,香港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建设正迈向更成熟的发展阶段。

  市场需求有力支撑

  据了解,一直以来,离岸人民币汇价与在岸汇价,无论是溢价还是折让,变动范围都维持在加减2%之内。

  香港恒生银行执行董事冯孝忠表示,如果投资者仅单方面依赖人民币升值预期,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将得不到正常发展,“从现在开始,人民币较为平稳,升值速度减慢,才会增加更多发行者愿意借入人民币”。

  冯孝忠表示,离岸人民币汇价出现顺挂或倒挂的迹象,增加了海外发行者的兴趣。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规模已接近整个亚洲(不包括日本)美元债券的总量,市场正迈向健康发展。

  监管部门的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已有78笔约1000亿元人民币债券在香港发行,发债体包括跨国企业及国际金融机构。而随着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的批核,如墨西哥电信这类企业也开始突破拉丁美洲金融体系,准备在香港发行5亿元人民币债券,作为向内地科技公司购买设备之用。

  金融界人士还指出,近期人民币汇价的波动只是短期现象,长远来看,市场还会重新建立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人民币短期贬值可能会削弱企业持有人民币的意愿,但并不会影响人民币国际化方向,也无碍香港人民币离岸业务中心建设的发展。

  中信银行国际高级副总裁兼中国业务首席经济策略师廖群对新华社记者表示,人民币国际化以及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正在进行的很多业务,实际上与人民币贬值或升值没有关系,而是建立在实际的需求之上。其中,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就是源于企业贸易的实际需要。

  廖群表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范围在2010年大幅扩大后,香港的人民币贸易结算量快速增加。截至2011年9月底,经过香港银行处理的人民币贸易结算交易的金额接近1.5万亿元,为2010年全年金额约4000亿元的4倍。香港作为全球人民币结算中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的增长,香港的人民币存款也大幅增加。截至2011年10月底,香港的人民币存款总额达6200亿元,较2010年年底的3000多亿元增加了1倍。流动资金充裕为香港发展人民币金融产品,包括债券、证券等业务提供了有利条件。

  2011年,香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人民币存款和人民币债券发行规模都大幅增长,香港离岸人民币中心正慢慢聚集动力。

  鼓励措施利好频出

  市场人士认为,在各项指标增长之外,今年最大的惊喜是中央政府推出了多项措施,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8月17日,在香港举行的“国家‘十二五’规划与两地经贸合作发展论坛”上,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宣布了中央政府一系列支持香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措施,其中有利于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发展的措施多达8项。而有关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与允许以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方式(RQFII)投资境内证券市场的措施,完善了人民币回流机制,拓展了香港与内地人民币资金循环流动渠道。

  在中央相关部委和特区政府的推动下,包括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允许以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方式投资境内证券市场、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范围扩大到全国等6项措施,在短短4个月内已经陆续得到落实;其余2项为长期措施,中国人民银行官员对此表示,会继续予以推动。

  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表示,这些措施对发展离岸人民币市场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些措施的落实将提速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的建设,也将同时加快人民币走向国际的步伐。

  冯孝忠表示,“由于中央政府落实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最近香港的人民币贷款正在增加”。据了解,自政策公布至今,已有74个跨境人民币投资项目获批,出资总额165.3亿元,其中约70%来自香港。香港出资大部分是来自银行的贷款。

  事实上,近期香港人民币贷款规模快速增长,今年年初仅为20亿元,而截至9月份,已大幅增加至190亿元。

  香港金融界人士指出,跨境人民币直接投资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重要发展,对香港离岸人民币中心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连同中央早前公布的其他多项支持措施的逐步落实,将促进香港人民币融资业务进一步发展。

  金融界人士预期,明年香港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规模将较今年翻一番,达到2600亿元至3100亿元,而人民币贷款也会有明显增长。作者:苏晓 王小旎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曹慧敏】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