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财经中心金融频道

走出“净息差依赖” 上市银行新年转型仍须发力

2012年01月04日 07:54 来源:经济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2011年三季度末,上市银行三季报“张榜”完毕后,利润过分依赖净息差让市场对其盈利能力及其盈利的可持续性产生疑问。从各家银行公布的业绩报告来看,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净息差收入占总营收近76%,而股份制商业银行净息差总收入占总营收比例则超过90%,且16家上市银行前三季度利息净收入平均增幅为31%。

  所谓净息差,指的是银行净利息收入和全部生息资产的比值。汇丰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告诉记者,国内银行的净息差普遍在2.5%至3%,是国外银行的10多倍,这构成了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已公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9月30日,共有14家上市银行的净息差高于2.5%,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的净息差甚至超过3%。

  众所周知,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很强,哪怕是在实体经济发展十分艰辛的2011年。但是,如果一味依赖净息差的贡献带动业绩增长,恐怕不是长久之计。

  净息差为何成为“盈利武器”

  2011年前三季度,央行曾3次加息并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各银行却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分析人士认为,其主要的“盈利武器”是净息差,16家上市银行前三季度的净息差无一例外地出现上涨。

  带动银行净息差迅速攀升的主要原因首先在于贷款利率的快速反弹,商业银行新增贷款议价能力在2011年三、四季度达到了历史高点。其次,商业银行一直没有减弱扶持中小企业的力度,而出于风险防范等因素的考虑,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方面也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此外,在2011年货币政策偏紧、信贷额度紧缩的情况下,信贷资金供不应求,这也给了银行议价的空间。

  在净息差不断为银行利润做贡献的基础上,2011年前三季度,16家上市银行的净利息收入达12769.6亿元,同比增长25.67%;其中,国有五大行的净利息收入达9566.48亿元,占总营收的75.7%,股份制银行净息差总收入占总营收比例则超过90%。

  与商业银行业绩稳步增长形成对比的是,2011年中小企业的日子不太好过。由于资金面的进一步收紧,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也水涨船高,很多商业银行都将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上浮了20%甚至50%。广东一位银行业人士坦言,小企业贷款利率上浮30%并不鲜见。在东莞,有一家本地股份制银行的贷款利率曾经一度上浮60%,即便这样还是会有企业愿意贷款。

  从央行2011年12月15日公布的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情况来看,虽然新增贷款较10月有所回落,但是货币供应增速继续保持2011年年初以来的下降态势,维持历史低位。其中,狭义货币(M1)余额28.14万亿元,比上月末低0.6%,M1增幅为2009年2月以来的新低。而M1主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的活期存款,并与工业增加值增长趋势存在一定相关性,M1增速持续走低反映企业的资金紧张局面仍在持续。

  可见,商业银行在小企业贷款中议价能力高的局面还会持续。

  依赖净息差不具可持续性

  当前我国的利率政策简单来说是,贷款利率有下限,存款利率有上限。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之间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存款利率可能会上行,贷款利率则会下行,这就触动了银行依赖净息差的神经。管理层人员曾表示,利率千万不能放开,放开我们就会受不了。

  所谓的“受不了”指的是在利率市场化背景下,如果商业银行不具备可持续的竞争模式,而是靠“吃利差”过日子,其利润很快就会下滑。在国外,商业银行特别重视提高银行中介的运营效率与专业化水平,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以收费为特征的金融服务等中间业务,已占据它们收入总额的一半以上,利差带来的利润仅占总利润的两成左右。

  但是,国际金融问题专家赵庆明并不这么认为:“一旦利率市场化完全推开以后,商业银行会提高存款利率,为了管理利率风险敞口,其资金成本和风险成本势必增加,这一部分成本一定会转嫁给借款主体。”赵庆明认为,在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市场上会出现存款保险机构或第三方机构为银行提供风险敞口管理产品,银行会为此付出成本,而“埋单”的还是贷款主体。因此,就算净息差缩小,这一情况也不会太过明显。

  即便如此,商业银行发展转型的步伐仍然不能放慢,因为这也是摆脱对净息差收入过分依赖的一条途径。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不断深化改革,竞争能力、盈利能力、风控能力在不断提高。在国际金融危机中,这边风景独好,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但也要看到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我们在创新能力、运营效率方面仍存在差距。”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认为,要持续优化商业结构,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多元化业务,大力增加非利息收入,提高非利息收入在总收入中的占比,逐步摆脱对利差收入的依赖,从而有效地规避经济发展周期引起的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本报记者 刘 畅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孟欣】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