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评论:国际金融中心—中国需要几个
上海将有步骤、分层次地推荐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有些方面要进一步加温,而有些方面则需要暂时冷处理。
春节过后的第一个周一,国家发改委便发布了《“十二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下简称《规划》),国家对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政策倾斜力度由此可见一斑。“此次《规划》是为2020年将上海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打基础。”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称,可以看出,国际金融中心的进程将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到“十二五”末的2015年准备期,第二步是到“十三五”末的2020年,将上海真正建成国际金融中心。
2020年,“我国经济实力及人民币国际地位”将是怎样的呢?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亚洲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将从目前的39%增加到52%。亚洲将成为世界经济的新一极,届时,人民币将真正成为世界性货币。
在此以前,上海将有步骤、分层次地推荐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有些方面要进一步加温,而有些方面则需要暂时冷处理。
加温:人民币利率市场化
“十二五”期间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阶段性目标之一:力争到2015年基本确立上海的全球性人民币定价中心地位。《规划》指出,金融衍生产品将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为定价基准。自2007年Shibor正式运行以来,Shibor一直都是央行希望培养的人民币基准利率体系。“这一消息真是让人喜出望外。今后政府将主要负责调控Shibor,而存、贷款利率则会逐渐放开,各家商业银行可以根据Shibor这个资金源头成本的升降以及自身的经营状况来自行决定存、贷款利率高低,否则,人民币金融产品是无法快速推出的,这样,对国内投资者来说显然是一个好消息。”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对此表示。
人民币利率的市场化是人民币产品创新的基础,而产品发展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重要内容。在人民币频繁交易中,更多的金融风险和市场机会也在产生,人民币产品在市场交易中不断被转手,将为市场注入新的流动性,并最终推动整个市场的不断向前发展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