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北京日报:反腐取信于民关键要“三问于民”

2011年01月14日 09:26 来源:北京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观点提要:

  在新形势下,反腐败工作的实效来自实践,来自走群众路线的实践。只有多多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才可能做到取信于民。执政者不妨把“反腐无效论、无用论”当作一记警告、一种鞭策,多在发生信任危机的地方下功夫,多从民意民声中寻找症结、寻求办法。

  1月11日,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在京闭幕。会议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突出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总书记的讲话和全会公报,再次表明了执政党深入持久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坚定决心,为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指明了方向,做出了部署。

  坚持不懈地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战略中具有重要意义。这已经被实践所证实,也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当前,我国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空前加快,利益格局、思想观念空前开放多元,反腐败的形势十分严峻。这既有外部环境不断变化、日益复杂所带来的新现象新问题,也有各方面政策法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所累积的滋生腐败的空间和漏洞,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不容回避。

  从根本上看,新形势下反腐倡廉工作能否继续扎实推进并取得实效,在于能否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贯彻落实好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而在实际工作中,如何具体而形象地让群众看得着、感受得到这种理念,光喊口号、开会下文件绝对不行,眉毛胡子一把抓、逮着什么干什么恐怕也不行,应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优先回应和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关键是,只有多多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才可能做到取信于民。

  比如,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在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方面,近些年腐败现象呈多发易发势头,大案要案频现,被群众批为“前腐后继”,同时也成为“反腐无用论、无效论”等舆论经常引用的佐证。应该看到,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形势变化和利益资源划分在不断改换,而且由于以往一些案件的恶劣示范,滋生腐败的领域和岗位范围还在扩大。除了以往较为集中普遍的工程建设、国土资源、交通、公务接待、干部选拔等领域和项目审批、规划调整、拆迁征地、政府采购和招投标、工程监管、公务消费、提拔升迁等环节之外,在住房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教育就业、安全生产、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也多有侵害私权、与民争利、失职渎职等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滋长。另外,随着近年来涉案金额不断攀高、腐败情节愈发恶劣,不少群众对腐败问题深恶痛绝的同时也出现了见怪不怪的心态。这种信心损耗及其带来的恶劣后果值得重视,需要以更为有力的措施和切实的反腐败成果加以扭转。

  腐败的产生,有经济条件和社会背景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人的问题。试想,如今哪个领域不重要?哪个岗位不关键?哪个环节不要紧?因此,预防和惩治腐败,最核心也是源头性的就是要做好选人用人工作,完善监督体系和制度约束,确保少出事,出了事严惩不贷。实际上,现在群众对于腐败问题的意见和怨气,包括对反腐成效的一些质疑和抨击,最终往往都会归结到对选人用人的不信任上。对此,执政者不妨把“反腐无效论、无用论”当作一记警告、一种鞭策,多在发生信任危机的地方下功夫,多从民意民声中寻找症结、寻求办法。

  反腐败要以实效取信于民,而实效来自实践,来自走群众路线的实践。反腐倡廉工作,不能光靠在办公室里传达传达精神、开开会、看看材料、听听汇报,必须要走出去、走下去,到基层去,到群众中间去,问问领导干部施政干事的利弊得失,问问群众对官治吏治、扶正祛邪有什么需求,问问老百姓对预防和惩治腐败有什么高招良策。“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对当地官员的操行业绩表现最有发言权,对腐败问题的滋生最有敏感度,对腐败现象的监督最有积极性。只有充分地掌握基层和群众对腐败问题和反腐败工作的实际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举措,把以往民意失分的地方尽快弥补回来。

  媒体是反映民意的一个重要途径,而且在如今各种媒体竞合争鸣的时代,民意比以往展示得更为直接、更为真实、更为全面。反腐败离不开媒体监督和舆论监督,工作成效也无法忽视舆论的评价,因此,反腐败要“三问于民”,尤其要重视媒体的作用和价值。在这方面,同样需要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

  毛晓刚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