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天价接待"频现引关注 警惕公务接待潜规则流行

2011年01月18日 14:01 来源:新华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中纪委六次全会公报再次严申“公务接待”

  巩固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工作成果,建立健全禁止公款出国(境)旅游长效机制,认真执行关于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的管理规定,继续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

  两天接待花10万 江苏省海门市审计局陷“接待门”

  “一个月仅吃喝就花约206万元”、“一次政府接待午餐花费三万多元”、“两天两夜的行程消费不下十万元”……岁末年初,从江苏的海门到广东的汕尾和东莞,皆因天价的接待费用而深陷“接待门”。

  平遥古城人口超载近一倍 年公务接待超10万人次

  本来县财政就吃紧,城墙坍塌都无资金修缮,而成名后的平遥古城却为名所累,公务接待不堪重负。全县一年公务接待人次超10万人,仅此一项就少收入1200万元。

  观察:公务接待的潜规则难题

  一个行政管理系统内部,由于行政事务本身的复杂性和相关性,必然会经常发生跨地区、跨部门的行政事务。所以当一项行政事务或者说公务活动需要超出某一部门、某个地区或者某个层级时,就会出现行政接待及行政协作的需求,这样也就会产生了我们所关注的“公务接待”。如同权力本身是把双刃剑一样,作为一种基于公共权力产生的活动——公务接待,它本身也需要规范和约束,否则会造成权力的滥用。

  面对公务接待潜规则 不能止于“诫勉谈话、限期整改”

  海门审计局被限期整改了,那些仍然在“公款社交”潜规则之下逍遥的其他地方、其他管理部门和权力机构,公众该如何监督?是不是该像海门一样,将包括公务接待在内的各项行政预算公开寄希望于零星的网络“晾晒”,将对权力的监督寄希望于偶然的网络举报?面对公务接待潜规则,我们恐怕不能止于简单的“诫勉谈话、限期整改”。

  重庆人大代表:建议制定公务接待标准“晒裸帐”

  针对近年来重庆部分区县公务接待次数频繁、费用居高不下的情况,10日,在重庆三届人大四次会议期间,重庆人大代表邓明鉴建议,当地政府成立会议联络处,统筹各区县会议接待,并定期“晒裸帐”,严防腐败滋生。邓明鉴称,由于现在重庆各区县并未设置专门接待部门,相关工作一般由受访单位自行负责,其接待标准和规格都不统一,存在公务接待次数频繁、费用高居不下的问题。其中不乏有区县受访单位想借接待之名“搞好关系”,进行“感情投资”。

  网友:领导干部莫把公款当私钱

  【网友红色小蚂蚁】 官场相互吃、喝、玩、乐真是触目惊心!社会的公平和公正将怎样去实现!

  【网友 沙砾】 莫把公款当私钱。

  【网友 秋目】谁在借“公吃”的名义“私吃”。一年全国究竟有多少公款被“私吃”,谁又能说得清?至于公款吃喝,公车私用,那简直是通例,不便查也不好查。如果不查公款被“私吃”而查公款被“公吃”,是否有些捡了芝麻又丢了西瓜。

  【网友 子晋山右】中国的公款消费实在是太严重了,太离奇了。这里我们固然可以归因于官员的腐败、党风的不彰、政风的松弛、纪律的不严等等。但他们的这些钱是从哪里来的,相关组织和部门的监管责任呢,的确值得思索。这里无疑有财政拨付问题、财经纪律问题、小金库问题、审核审计问题等等,这倒是应该引起相关部门高度警觉和警惕的。全国每年究竟有多少“公吃”被“私吃”了去,进入个人腰包?谁又能说得清、管得住?

  【网友 游乐儿!转帖】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对公务接待的规范管理,建立一套行之有效、能有效预防“超标招待”或“以公谋私”行为的长效机制,坚决杜绝没有限制的超标消费和私私窝窝花公款的恶劣行径,让招待费用花的节约,确保好钢用到刀印上,把每一分钱都花到点子上,花在明处、让群众清楚。

  【网友 反腐直谏】建议各级政府财政收入及支出逐步实行网络公开化,明细到每一笔收入,每一笔支出,在网络上可随时可查,账外之款全部视为贪污腐败,除了国家机密支出外,应该全部公开,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这里我要补上一句话:凡清廉的政府领导肯定敢于账务公开,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凡不愿账务公开的政府领导,其单位也必定有“猫腻”的存在,自身也定与贪腐关联。在制度的不断健全之下,在部门的有效监管之下,财政支出的每一笔钱将会越来越透明,越来越能花在刀刃下,也定会得民心顺民意,从而减少官员腐败行为的继续发生,让官员不敢搞腐败,更不愿搞腐败,从而使得我们的社会更加地和谐与稳定。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