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两条关于保障房的新闻被人们挂在嘴边,其一是云南大理鹤庆县将607套廉租房优先分配给了教育、卫生、计生三个系统的职工,这些人中不乏中学校长、卫生院院长、计生所所长。其二是南京一小学生写信给“市长爷爷”诉说家庭惨状,请求分配一套住房,最终这对母女如愿获得一套40平方米、月租22.9元的廉租房。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古来便是国人理想,而现在,这一理想清晰定格在“住有所居”四个字上。在走过把房地产全部推向市场的弯路之后,“市场的归市场、保障的归保障”近年来逐步成为社会共识。年初,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任务日程表上,加速保障房建设都是举足轻重的一项。不难想象,随着保障房阳光梯次照射到困难群众身上,住房难、高房价将逐步缓解,千家万户抢商品房、人人努力当房奴将成为历史。
不过,“优先分房”与“写信求房”的事实又提醒我们,现在为保障房欢呼还为之太早。保障房最终能不能发挥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一方面在于保障房的绝对数量增长,另一方面则在于数量庞大的保障房将以什么方式分配到什么人手上。面对现在权力谋私染指保障房、富产者削尖脑袋钻进保障房名单,而真正的特困户还得写信求助于市长、获批后感激涕零的怪现象,我们要问,到底是什么阻碍了保障房真正成为无房百姓的保障?
一个重要原因,也许如近日某官员感慨的那样,“现在制定政策解决住房问题的人,都是些没有住房后顾之忧的人,这是解决不好的”。一个不花钱或花一点点钱入住特供大房的官员,当然很难体会“住无所居”的痛苦,拍板决定给富豪发房补、给系统内人员分廉租房,独独看不到特困户也就不足为奇了。如何让公共政策的制定者,从事不关己的局外人变成感同身受的局内人、变成铁面无私的把关人,这个问题比如何加速建设保障房更值得思量。木木
参与互动(0) | 【编辑:邓永胜】 |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