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甲西镇欧华管理区暗箱操作大肆变卖田地
●近10年管理区至少有400亩土地被卖来建坟墓
■殡葬面面观
大社寮村已经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墓地村”。
据知情人士介绍,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潮汕等粤东地区,近年来,大量非本村人慕名前往大社寮村购买墓地。
3月本是春耕的季节,但汕尾市陆丰甲西镇欧华管理区大社寮村的陈胜(化名)却没有背起犁耙下田,他只能拿着锄头,弯腰将花生一粒一粒地埋进沙化的土壤里。
“影响?你说有没有影响?我们的农田都没有水灌溉了。”年近五旬的陈胜皱起眉头,将目光投向不远处的坟墓,那里曾是一片茂盛的荔枝林,灌溉农田的水曾从那里流过来。
如今,那里却成了一片乱葬岗。“我们村都被墓地包围了!”陈胜转过身感叹地说,近10年来,村里的土地被大量卖给外人建墓地,据不完全统计,欧华管理区被违规变卖的土地至少有400亩。
2010年,由于村民投诉,当地村委疯狂卖地的行为得到一定遏制。然而,南方日报记者在暗访中却了解到,村委会卖地建坟的情况依然存在,大社寮村村支书陈国良甚至向南方日报记者承诺,只要在他的管辖范围之内,拿地绝对没问题。
小村卖地建墓成风
种地短期内赚不了多少钱,部分村民愿意卖地。正因为村民卖地,导致没有土地耕种,村里陷入了“没有钱就卖地,越卖地就越穷”的恶性循环
“现在已经没什么土地可以卖了。”3月28日傍晚,南方日报记者在欧华管理区大社寮村采访时,多名村民向记者坦言,经过近十年的炒卖,村里可以耕种的农田已经非常少了。
在坐车接近大社寮村的路上,路边随处可见成片的墓地“我们村都被墓地包围了。”大社寮村附近的农田里,多位村民用手比划着村里建墓地的情况。
记者顺着村民指引的方向看到,大社村从村头到村尾,一片蜿蜒的丘陵上,布满了白色的墓地。而穿过村尾的荔枝林,眼前的墓群依然壮观,这些墓地距村民的房屋不到1公里。有村民告诉记者,这些墓地将大社村围在中间,在风冷月清的夜晚,尤其让人感到恐惧。
南方日报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尽管不少村民反对村委卖地建墓,但也有部分村民坦言:同意卖地。据村民介绍,从近十年前开始,大社寮村变卖土地建坟墓的现象就陆续出现。随着购买墓地的人越来越多,土地越来越值钱,在村干部的带动下,不少村民甚至主动参与到卖地行列。有村民甚至称,自己虽然不愿意卖地,但村干部做工作,还是不得不跟着人家一起卖地。
正在地里收获包菜的村民陈先生告诉记者,由于种地短期内赚不了多少钱,因此,部分村民愿意将土地卖给外地人建墓地。另一位村民则认为,正是因为村民将土地卖掉,导致长期没有土地耕种,因此,村里陷入了“没有钱就卖地,越卖地就越穷”的恶性循环。
从盛行卖地开始,村里的农业就渐渐消失。据陈胜介绍,原本村里有大量的荔枝园,现在荔枝园逐渐被毁。更为严重的是,墓地将村里农田耕种的水源切断,导致无水耕种。
“别看我们是农村的,现在可是自己买米吃啊。”陈先生说。
村里卖地建墓成风,谁是制造者和推动者?村民将源头指向村干部。据村民介绍,买地的人确定建墓地址之后,主要由村干部做好村民的协调工作,买墓地的人只需要出好价钱就可以了。
南方日报记者调查获悉,2010年,由于不满村里大量土地消失,大社寮村曾有村民向当地政府投诉。随后,村里卖地现象有所遏制。但也有知情村民向记者透露,村干部仍然存在私下卖地建墓的情况,只是更加谨慎。
墓地经济利益链
目前卖一块地,就可以收入5万元左右。在5万元中,农田主人大概可以获得1.8万元;村委还要一次性收几千元管理费。此外,村干部也可以获得一笔收入
实际上,根据我国《殡葬管理条例》的规定,农村为村民设置公益性墓地,需经乡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审批。而且,农村的公益性墓地不得对村民以外的其他人员提供。
但欧华管理区的田地并非是农村公益性墓地,并且大部分土地是卖给外地人的。多数村民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称,村委会将集体所有的土地公开出售用于建坟设墓,而且不向上级政府申请,“只需要村委会同意就可以了,根本不用经过任何审批手续。”
3月29日上午,南方日报记者以从外地前来购买土地建墓为由,到该村村支部书记陈国良家里,咨询买地建墓一事。已被投诉过一次的陈国良显得比较警惕,听到记者从外地来,没有当地人带领,根本不信任记者。记者多方解释后,陈国良开始向记者讲述“风水”知识,并称记者下次可以带着“风水先生”过来,只要看中了哪块地,就可以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拿下土地。陈国良还向记者证实,拿地只需要村委会批准,并征得使用土地者的同意就可以。
南方日报记者调查发现,村委会违规卖地的背后,与经济利益有巨大的关系。
当地村民反映,近几年来,墓地价格快速上涨,“目前卖一块土地,就可以收入5万元左右。”一位村民算了一笔账,在这5万元中,农田主人大概可以获得1.8万元;同时,村委会还要一次性收几千元管理费。此外,村干部也可以获得一笔收入,具体金额就看情况而定。
陈国良告诉记者,购买一块长宽各约2丈的土地,需要五六万元左右,其中包括给村委的管理费。当然,除此之外,买地者还需要给自己找的“风水”先生一笔费用,少则几千元,多则几万元。
而据村民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村里修建的坟墓不低于2000座,“墓地经济”所创造的利润十分惊人。
也正是一次性能够获得上万元的收入,所以部分村民跟风卖地。但知情村民称,村民拿到的一点钱很快就用完,卖完田地后,村民的生活就失去了来源。因此,变卖墓地真正的受益者并非村民。
圈地炒墓
殡葬改革
在用地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墓地供需之间的矛盾,导致不少地区做起了“圈地炒墓”的生意。实际上,欧华管理区殡葬业乱象的背后,凸显的是殡葬改革的困局
根据《殡葬管理条例》,除特殊的规定外,人口稠密、耕地较少、交通方便的地区,应当实行火葬。但当地多个村民告诉记者,大部分死者没有火葬,而是直接运往坟墓土葬。
未经火葬是否可以直接土葬?记者就此事向陈国良咨询。陈国良告诉记者,如果死者不是本地人,就比较麻烦。但他随后也透露了一个规避麻烦的方法:即人死后,马上用车运到村里,然后在墓地附近搭好棚子,再请人料理后事,等这些礼俗走完后,死者就可以直接下葬,根本不会被人发现。
实际上,欧华管理区的殡葬业乱象的背后,凸显的是现行殡葬改革的困局。
记者在调查中获悉,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地区,在传统习俗的影响下,殡葬改革困局正被一些“有心人”利用成为生财之道。
“大社寮村的情况绝非个案。”业内人士指出,在用地十分紧张的情况下,墓地供需之间的矛盾,导致不少地区做起了“圈地炒墓”的生意。
业内人士认为,在城市里面,商业人士和墓地管理人员违规炒墓地牟取暴利,这已经让市民感叹“死不起”,而欧华管理区的村委会居然主动做起卖地建坟墓的生意,这表明,炒墓背后受到部分“行政因素”的影响。
“欧华管理区一次性收取高额管理费的模式,其实就像是村委会推行的的‘墓地财政’。”
业内人士指出,它与城市墓区存在类似的问题是,由村委会这些基层行政力量来推动。也就是说,殡葬业属于社会福利机构垄断经营,如果殡葬业没有履行社会福利的职责,而是借此捞钱,那么伤害的就是普通群众。
陈国良还向记者强调,村委会只是一次性收取管理费,只要墓地建成了,以后就肯定可以保证安全。当然,如果遇上国家发展项目、政府要征地的除外。
但当地反对卖地的村民认为,村委会的说法表明对村民未来不负责任的态度,目前,大社寮村的土地基本都卖完了,很多农田也因为墓地而荒废,村民难以耕种,仅存的一些土地还要留给本村村民建墓地。
“没有水源,我们的土地只能望天讨食了。”陈胜唉声叹气地说。(记者 汤凯锋 实习生 胥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