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视《焦点访谈》报道了武汉假军服市场调查事件:国家七部委组成联合调查组,突击检查武汉两个涉嫌销售劳保用品批发市场,但记者暗访却发现,前一天生意兴旺的卖假军服摊位,在当地官员通风报信后,第二天售卖假军服的商铺均关门歇业。当地工商局负责人否认市场存在卖假军服现象。(新华网4月5日)
假货平时公然叫卖,然而一有风吹草动,马上就会得到工商、行业协会管理人员的“通风报信”。在武汉这场打假活动中,一些本应担负打假职责的人,却充当了制假贩假人的“瞭望者”,有的甚至亲临现场,精心布置,耐心指导非法商户如何来应对上边的执法检查。
这让人联想到数年前,江西省进贤县制造和销售假冒医疗器械恶名远播,江西省为此专门成立了联合执法组,进贤县内部也签订了打假责任状。然而,这并未能有效阻止制假贩假者的脚步。究其原因,在这一地区,一些官员公开护假甚至亲自参与假货利益分成。当一家有证企业检举假货时,某镇党委书记竟然说“不能只让你一个人赚钱,别人也要赚钱”;一位主管打假的副县长的弟弟生产无证注射器用胶塞、代办假货的火车托运业务,有人向省纠风办反映他弟弟的违法情况,这位副县长竟亲自打电话给举报人,对其进行威胁。(2000年12月21日新华网)
造假、售假是一条龙,造假者和打假者居然也是一条龙,如此的打假不仅难度可想而知,其背后的钱权交易和利益黑幕更是可想而知。
当前,我国假冒伪劣问题严峻,国人怨声载道,但可悲的是,生产、销售假货问题不仅并未得到遏制,反而在一些地方和行业愈演愈烈。这其中除了有利益诱惑因素,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在有些地方,制假售假已形成“气候”,除了出现假冒伪劣生产、销售、运输、仓储、保管呈现“一条龙”、“社会化”态势;很多地方的执法部门把假冒伪劣当成执“罚”经济的对象,把监管者的“业绩”与罚款挂钩,将打假变成了权钱交易和牟取私利的工具;有些地方保护主义流行、官商勾结,甚至靠“造假GDP”来繁荣地方经济。更有甚者,极少数执法人员乃至领导干部被制假售假者拉下水,与他们沆瀣一气,沦为其同谋和“保护伞”。
造假催生腐败,腐败庇佑造假,这种恶性循环,不仅严重损害公众利益和政府形象,也成了地方打假的一道坎。在经济利益的诱使下,少数党政干部与制假售假分子相互勾结,容假、护假,让一些地方成了假货重灾区的同时,也成了腐败的重灾区。因此,要让打假真正取得实效,除了要斩断造假经济背后的利益链条,更要撕破那张笼罩在造假经济之上的“保护伞”和腐败黑幕。刘道彩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