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法治新闻

齐鲁晚报:官员微博只是信息公开的一个气泡

2011年04月07日 10:58 来源:齐鲁晚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我们更应该关注的,不是那些能够有一时眼球效应的官员微博,而是如何进一步畅通信息公开的渠道,健全信息公开的保障机制。

  官员和政府部门开微博,最近俨然成了一种时尚,也照例会得到一些掌声。

  人们给予慷慨掌声的理由是:官员和政府部门的微博,是对信息公开的重视,是对民众知情权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一种约束。

  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在新浪微博中,已开通并认证的官员实名微博已有1300多人,代表政府机构的微博也有2000余家。越来越多的官员和政府部门微博,的确给了人们某种程度上信息公开和地位平等的一丝满足,并且,一些地方的警方还通过微博征求破案线索,甚至成功的例子也已经有了。很多人因此开始欢呼:微博改变了一切,官方微博更是成了通往公民社会最重要的桥梁。浙江海宁市司法局在全国首推微博公文之后,网上一片溢美之词。

  作为信息社会的标志性产品,微博的确改变了很多东西,也的确让更便捷的信息传播成为可能,但如果不由分说地把这么多溢美之词和希望抛给那些官员和政府部门的微博,大家又可能会很失望。事实上,在官员微博出现之后,我们并未看到它改变了太多的东西,相反,官员微博倒时不时地被发现充斥着官话套话,甚至还有官员热衷于用非常规手段增加粉丝数,还有很多官员,开了微博之后基本上不打理,跟那些多年不变的政府网站一样荒废在那里。

  几天前有一篇评论文章的标题我印象很深刻———《浅薄的官员微博终将被淘汰》。老实说,我觉得作者用“浅薄”一词已经是很客气了,那些热衷于作秀甚至通过微博捞取知名度的官员微博,分明就是在网上堆砌自己的形象工程。从这些官员微博之中,你感觉不到任何一点尊重民众知情权和信息公开的诚意。

  微博很强大,但它终究只是一种工具,效果如何,要看你是出于什么目的去用它。看看那些曾经被人们寄予厚望的政府网站吧,有多少实现了人们对信息公开和官民交流的需求呢?大家更多看到的,是一些政府网站挂出的鸡肋般的布告,是对网友提问五花八门的雷人答复。信息公开的理念出了问题,网站也好,各种各样的某某长信箱也好,现在的官员和政府部门微博也好,都无法实现民众知情权的扩张。东莞统计局三年来的年度信息公开报告数据完全一致,不是黑色幽默,是冷酷的现实。

  信息公开是不是要通过官员或政府部门微博来实现,其实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应该公布什么样的信息。即便没有微博,即便没有政府网站,只要有了信息公开的常态机制,民众获取政务信息,也不是什么难事。把微博当做信息公开的一种手段,可以,但把微博当做信息公开的希望,还是算了吧。事实上,对官员微博的新鲜感和猎奇性,反倒会让我们忽视那些常规的信息公开渠道,并对那些常规渠道的不足提升容忍度,对官员微博的过度关注,某种程度上,对信息公开反而是一种反作用。

  本质上来说,时髦的官员微博,对信息公开而言是个伪命题,真正的问题,从来都是信息公开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能不能让“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从纸面不折不扣地进入现实。遗憾的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自2008年实施以来,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一些政府部门对这一条例进行软抵抗的消息,在一些政府部门,信息公开出现了“公开的人们不想看,人们想看的不公开”这样的怪现象,民众对政务信息的渴求程度,并未因这部条例的实施而有所缓解,很多时候,政府部门一句“此信息事关机密”,就能把你堵死。

  在这样的尴尬现实中,我们更应该关注的,不是那些能够有一时眼球效应的官员微博,而是如何进一步畅通信息公开的渠道,健全信息公开的保障机制。皮之不存,毛将安附?没有扎扎实实的信息公开,没有对信息公开不力的严格问责,五花八门的官员微博,也只是一个个一戳就破的气泡。  □特约评论员 赵勇

分享按钮
参与互动(0)
【编辑:邓永胜】
    ----- 法治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