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醉驾入刑”第一人被刑拘(资料片)潘炳 摄
新闻源:@直江:“五一”放假去朋友家吃饭。我开车去的,本不想喝酒,但经不起朋友劝,还是喝了。晚上走的时候,虽心存侥幸,但更担心查酒驾吹超标了,左思右想还是打车回家了。现在想想,当时要真是开车回家被交警查到判了刑,劝我喝酒的是否算教唆犯罪呢?
全媒体记者宋莉张婧雅联动报道自五月一日起,“醉驾入刑”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执行,当日凌晨,北京、南京、广州、深圳、重庆、成都、杭州等地交警部门查获多名涉嫌醉酒驾驶者,不少“醉猫”司机成为当地“醉驾入刑”的第一人。山东的“醉驾入刑”第一人也在五月二日产生。
“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感情薄,喝不着;感情铁,喝出血。”自古以来我们的酒桌文化就绝对离不了“劝酒”这个意义深远的动作,如果说很多醉酒司机被抓后拿“被劝酒,不得已”当借口,那么,劝酒者是否也应该承担相应责任?
赞成声:恶性酒文化让人欲罢不能
@陈杰峰:我为交通安全法献策:醉驾除了惩处本人外,还要重罚陪酒的,尤其是劝酒的人。我是一名事业单位的基层干部,我是滴酒不沾的人,并且还要开车,但是由于应酬,我是逢宴必醉。都是因为下属、兄弟单位、还有上级领导劝酒的结果。我对劝酒是深恶痛绝的。全是劝酒惹的祸,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椿桦:强劝司机饮酒当处教唆罪。有些时候并不是司机喜欢蹲大牢,而是恶性酒文化让人欲罢不能,而一旦你喝了酒,你的胆子慢慢地也就壮了起来。这么说来,对强行劝酒者也治罪,并非无稽之谈……
@烧饼砚:朋友聚餐,很多时候喝酒多少不取决于酒量而取决于想不想喝,判断清楚你就可以大力劝酒,但如何判断对方想不想喝一直缺乏一个标准。现在终于有了,如果他开车来就是不想喝;如果有车不开就是想喝。
反对声:劝酒算犯罪,饭店也是共犯?
@阿镜:醉驾纯粹本就属当事人的个人行为,劝酒者有责任但也不应为刑责——形成醉驾这种犯罪行为的因素在于醉驾者本身。
@许梦妮Tiffany:虽然喝酒是不应该,但很多时候也是出于迫不得已,劝酒只是一种社会交际的现象。如果劝酒是属于教唆犯。那在交际圈里就限制了很多的餐桌自由和规矩的约束。
@小警小雷:不管劝酒人出于什么目的都不能等同于教唆犯罪,劝酒人劝的是酒而不是劝的酒后驾车,两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不然,车商、饭店等不也是共犯了?
@林冲好汉:反对。能驾者,首先是一个法律意义上有自主行为能力的行为人。如果处罚劝酒者,与古时连坐法有何区别?
担忧:取证和执法难度比较大
@维他命hk:可以理解,但定义、取证和执法的难度比较大,需要我们的法律专家们和相关部门及人事反复讨论、研究和论证。
@明清石:“如果是在公务活动中,劝酒的人,可不是普通平民。”不一定,比如可能是美女。另外,被劝酒的,比如官员,很多不需自己开车。怎么办?
这个论题不具讨论价值,如果这样讨论下去,那卖酒的是否也应以提供作案条件入罪,酒驾既然已经上升到刑罚阶段,那执法部门就应该切实加大查处力度,以震慑所有心存侥幸之人!
公安:教唆犯罪尚难认定
记者就此争论电话采访了济南市公安局法制处处长康代明。康处长表示,在查到酒驾人员后,是否牵连劝酒者这一说法并没有什么解释,也不会称之为教唆犯。但在醉驾发生肇事案件后,肇事者家属可以追究与其一起参与喝酒人的相关责任。
济南舜天律师事务所的刁存江律师解释称,所谓教唆,是指被教唆人,由于教唆,去实施教唆所犯罪内容。劝酒者只是劝其喝酒,而没有劝其喝酒后开车,把劝酒者归为醉驾教唆犯这一说法不成立。
■链接
外国这样处罚“醉驾”
美国:如果醉驾被警察抓到,除了一系列罚款与监禁之外,司机还要重新到驾校学习,甚至要到医院专门看护那些住院的事故受害者,看驾校播放的醉酒驾车造成惨不忍睹的交通事故片。
日本:对违规者可处以最高5年监禁或约9000美元的罚款。新规还出台了“车辆提供罪”、“酒水提供罪”及“同乘罪”等新罪种,规定凡是向酒后驾车的司机提供车辆、酒水的人以及车上乘客都要受到严厉处罚。
喝紫苏饮料可抵挡酒驾检查?
专家:这种说法不靠谱!
新闻源:@軎祥晨鯩:5月1日实施酒驾新规后,在一些司机的车里,悄悄多了一瓶名叫“丫啦苏”的紫苏饮料。江湖传言:紫苏能降低酒精浓度,从醉酒状态变为酒后。
全媒体记者宋燕茹联动报道在一家购物网站上,有店主对于这种饮料的功效做了如下描述:“‘丫啦苏’紫苏(属于综合交叉商品,既可药用,是临床常用药,又能食用,主治感冒发热,怕冷,无汗,胸闷,咳嗽,解蟹中毒引起的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编者注)饮料可以加速乙醇和乙醛在人体中的分解代谢,大幅度降低肝脏和血液中乙醇和乙醛的浓度”。同时,记者在网上看到有一种名叫“酒保”的药,也是以紫苏作为原料,店主同样号称这种饮料具有解酒的功效。
专家:不能用来应付酒驾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主任医师王晓霞告诉记者,在古书上确有紫苏能解酒的记载,从中医角度来看,紫苏有加速人体代谢的功效,但是“即便是喝过这种饮料,体内酒精也要2-3个小时才能排出体外。用解酒的方法来应付酒驾行不通。”王晓霞医师告诉记者。
交警:别抱侥幸心理
济南市公安局法制处处长康代明表示,这种说法并没有科学依据。因为每个人的体质和酒量以及自身的散酒情况都有所不同,而且除了依靠“酒精测试仪”外,交警也会进行血液检测。康代明提醒,千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而酒后驾驶。